巴中扈氏族谱校注-巴中谱宗谱序
宗譜序①
嘗思日往月來,天地之運行無盡。積今成古,人生之代嬗靡涯②,不因流以溯源,斯支分而派混,代遠年湮(yan)③之後,甚有同宗共族,反茫然不知其為誰屬者。
祖宗之苗裔永存,子孫之世紀多亂,族譜之道,洵當急講④也。巴西扈公霖秀者,序譜將竣,以序丐(gai)⑤余,固辭不獲,僭(jian)言簡端⑥。公,祖隸三湘,宗顯七澤⑦。值小丑跳樑之浚(jùn)⑧,兄弟東西,各分袂⑨而往蜀秦。及支葉芬蘩之餘,煙爨⑩(cuan)各分,俱贏糧而懷異土。賜姓命氏之紀,載在簡篇者,千百難存什一。高曾遠祖之分,未經目見者,先後祗憑億記。綿綿瓜瓞(die)之眾,相對相親,莫辨紅樹煙雲,濟濟盈庭之侶,各敘乃來,未別魯魚亥豕(tún)。因於乾隆癸丑,建議立譜收宗,訪苗裔于鄉耆宗老,詢派衍于斷簡殘碑,由影響而溯真詮,從源流而訂譜牒,各執一卷,以貽後人,後海先河,開編而知宗祊(zōngbēng)之有自,因端竟委,臨文而知族姓之宜親,億萬年之血食,統有宗而會有元。千百世之熾昌,遠不遺而邇不棄,庶煨而未燼之世系,等江漢以長流,散而複聚之眾情,與乾坤而並壽矣,是序。
古諾戊申(公元1788年)科舉人通家眷晚屈正林拜撰
【注释】
① 宗譜: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② 代嬗靡涯:代嬗,指前后递迁﹑演变。靡涯,靡,无,不,没有。涯,边际,极限。蒋介石母亲墓前有一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③ 代遠年湮:湮:埋没。过去的年代已距今十分久远,无法记忆,无从考证。
④ 洵當急講:洵,的确,确实。的确是当务之急之事。
⑤ 丐:求,请求。
⑥ 僭言簡端:僭,超越身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簡端,就是(将文字)放在竹简的最前端,一般指做序言。金圣叹批三国序言:“故余序此数言,付毛子授剞之日,弁于简端,使后之阅者,知余与毛子有同心云。”
⑦ 祖隸三湘,宗顯七澤:三湘,湖南别称“三湘”。七澤:相传古时楚有七处沼泽。后以“七泽”泛称楚地诸湖泊。在明朝时,湖南、湖北两省同属湖广省。清朝时设湖广总督,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此处“三湘”、“七澤”应是湖南、湖北两省的泛称。
⑧ 值小丑跳樑之浚:《中华扈姓源流》记载:“扈氏起源于陕西户县,早期活动在河南一带,汉唐时向西发展,在京兆郡(今陕西西安)形成扈氏名门。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小丑跳樑,应指家族兴旺遭人陷害之事。此事在《邵嘉扈氏族谱》、《江西扈氏族谱》等中均有记载。
⑨ 分袂:离别;分手。晋,干宝《秦女卖枕记》:“(秦女)取金枕一枚,与度(孙道度)为信,乃分袂泣别。”
10 煙爨:炉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只是另住了,要家人使唤伏侍,另起烟爨,这还小事,少不得瞒不过家里了。”
11贏糧:贏,背负。贏糧,背负干糧。
12瓜瓞:喻子孙繁衍,相继不绝。《诗·大雅·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朱熹集传:“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北史·魏临淮王彧传》:“ 汉高不因瓜瓞之绪,光武又无世及之德。” 宋·苏轼《赐判大宗正事宗晟上表乞还职事不允诏》之二:“朕方庆瓜瓞之茂,而欲观麟趾之应。” 明·吾丘瑞《运甓记·琅琊就镇》:“玉叶金枝瓜瓞永,封青社海岱称雄。”
13紅樹煙雲:紅樹,树名。尽管树干直径只有十几厘米,撑起的树阴却有十多平方米。形容长势茂盛。煙雲,指成为过眼烟云的往事。
14魯魚亥豕: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现多指书写错误,或不经意间犯的错误。
15乾隆癸醜:乾隆五十八年,即公历1793年。
16鄉耆宗老: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宗老,同族的老长辈。
17派衍:指宗族支派繁衍。《花月痕》第五回:“则有家传汉相,派衍苏州。”
18宗祊:宗庙;家庙。《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国语·周语中》:“今将大泯其宗祊,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 韦昭 注:“庙门谓之祊。宗祊,犹宗庙也。”晋 陆机 《辩亡论》上:“﹝吴 武烈皇帝﹞遂扫清宗祊,蒸禋皇祖。”唐 陆敬 《游隋故都》诗:“宗祊旷无象,声朔缅谁传。”明 何景明 《寿母赋》:“矧翁甫之齐年兮,亦欣欣而乐康。仰令则于家人兮,夙孝著于宗祊,固圣善之慈惠兮,爰日臻于嘉祥。”清 孙枝蔚 《览古》诗之一:“谓君须作吊,祸将及宗祊。”
19因端竟委:又“溯端竟委”。指探求事情的根源和经过。梁启超《格致学沿革考略》导言:“故欲语一学问之沿革,不可不上下千古,溯端竟委,观前此萌达之迹,为将来进步之阶。”
20血食: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常常以“血食”、“不血食”借以指代国家的延续和破灭,“不血食”指其国家的祖先不能再得到祭祀,也就是这个国家灭亡了,没有传承的后代能够祭祀祖先了。如《史记·陈涉世家》:“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即指分派三十户为陈胜祭祀,使其勿绝。
21統有宗而會有元:“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中国讲祖宗,祖是指第一人,汉高祖是汉朝的第一人,孔子是儒家的祖。宗是“小派的统领”。元这里指的就是组。举个例子,王阳明是儒家。他的弟子跟从他的思想,他就是统之有宗。而所有的儒家思想来自孔子,这就是会之有元了。
22熾昌:昌盛。唐刘禹锡《代郡开国公王氏先庙碑》:“自汉涉魏,益以炽昌。” 清梅曾亮《上方尚书书》:“窃念国家炽昌熙洽……事权之一,纲纪之肃,推校往古,无有伦比。” 汤增璧《崇侠篇》:“罢黜百家,专崇六经,儒术炽昌,而天下靡然。”
23遠不遺而邇不棄:语出:“举大而不遗细,谋远而不弃近。”意思是不管做什么都要从细节抓起,把眼前的事情做扎实。
24煨而未燼:煨燼,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
25乾坤: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坤,一般代表天地,阴阳。
26舉人: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分四个阶段。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汞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27通家:1、世代交好之家,指两代以上彼此交谊深厚,如同一家。通家之谊。2、姻亲。喜结通家。
28屈正寧: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