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才华设计红军衣帽 陷绝境作画巧度饥寒——红军指画家赵品三
发布时间:2012-04-26 15:35:32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展才华设计红军衣帽 陷绝境作画巧度饥寒
——红军指画家赵品三
赵铁山的门人弟子很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位老革命,他的名字叫赵品三。
赵品三(1904—1973年)原名赵振鑫,品三是他的字,榆次县(今晋中市榆次区)西郝村人。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从小聪明过人。他11岁进私塾,14岁进山西省阳曲县高等小学读书,民国11年(1922),他18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太谷铭贤中学。 他自幼酷爱书法画,多才多艺,既善于表演,又擅长书画艺术,在中学曾入太谷名画家赵济先生门下,并研习清代铁岭人高其佩的指头画法,后在赵铁山耳提面命直接指点下,深得指趣,乐此不辍。
赵品三首先是一位老革命。民国14年(1925),在铭贤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同时入党的郝金和等组成晋中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同年,组织进步学生成立书报流通社,向学生介绍进步书籍《中国青年》、《列宁传》、《马克思主义浅说》和《共产党ABC》,主编《国民党与共产党》一书和《锐锋》期刊。后赴省城太原参加了西北革命救国牺牲同盟会。回校后公开成立左派国民党支部,吸收进步学生加入国民党,党员达到70多名,形成领导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民国十六年(1927)六月,中共铭贤党支部遭到破坏,赵品三便南下武汉,继续投身革命运动。民国十七年(1928)春,由组织介绍到河南确山的陕西国民党军队岳维俊部下工作,发展共产党员 70多人,并在15个连队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同年12月14日,成功组织了“大冶兵暴”,随后加入红军,任红军五纵队十六大队政委和红三军团直属党委书记。
赵品三还是一位戏剧家 。民国二十二年(1931),任中央苏区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次年,主持成立了红军“八一剧社”,成为苏区话剧运动的开拓者、领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中共苏区民主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兼工农剧社总社社长,创作《游击》、《我们的队伍来了》等剧本,收入苏区第一个剧本集《号炮集》中。民国二十六年(1937)转赴延安,任西北青年救国会军事部长兼西北抗日剧社总社长。次年初,延安的抗日剧社把鲁迅名著《阿Q正传》首次搬上舞台,为之轰动。《续西行漫记》的作者韦尔斯在书中写道:“那有趣的农村无产者阿Q是由剧社主任曹彬三扮演(曹彬三即赵品三的音译)。从此以后,他无论到哪里,人们都高喊‘阿Q’这个玩笑的称呼欢迎他了。”
同年,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上校秘书,吸收了大批文艺骨干参加革命,壮大了文艺宣传队伍的力量。民国三十年(1941),任中央军委秘书厅副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铁路管理局经理部部长兼秘书长、东北军区兵工学校政委。
看官,在下罗嗦了半天,真正要告诉诸君的,是说赵品三是一位战火中成长的战地画家——特殊环境里的手指画家。
莫急,先说一段赵品三的绘画传奇经历,再说他的指画故事。有谁知道,红军那威武美观的服装、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帽、裹腿等等这一套军服是哪位大艺术家设计的?赵品三。说起这事来话那可就长了,咱们斩断截说——
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部队都穿原来的国民革命军服装,参加起义的工农武装穿个人原来的服装。1929年3月,红四军解放了闽西重镇长汀。在长汀成立红军临时被服厂,缝制了4000套灰色军衣。新军服的样式是由毛泽东、朱德、陈毅亲自审定的,灰兰色、布质,上衣为中山装式,两个上贴袋,领口缀红布领章,领章上绣一圈黑边为悼念列宁逝世5周年;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形,缀红布五星帽徽。这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服装。朱德曾说,这是红军第一批正规的军服。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随即建立了专门培养红军指挥员的第一所红军学校。当时,红军刚刚进行完第三次反"围剿"战斗,部队着装很不整齐。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刘伯承看到学员们着装杂乱,觉得这样下去会影响部队的整体形象,也不利于学校的正规化建设;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勤保障也已初具规模,红校的学生们代表红军形象,服装应该统一。
刘伯承把设计红军军服的任务交给中央红军学校任俱乐部主任的赵品三同志。赵品三接到任务,考虑到红军要经常在山地行军作战,灰色在山区不容易暴露目标,所以红军的军装、帽子和绑腿都选用灰布制作。上衣为中山装,下衣为西装裤。军衣领上缝两块红布领章,象征红旗普照全国。军帽仍用大八角式列宁帽。帽角太大,不适合中国人的脸型,他就把军帽改为“小八角”,帽中央缝上一颗红布五角星,象征工、农、兵、学、商团结一心向革命。这样红帽徽、红领章,很是庄严、威风。刘伯承看了赵品三精心设计的军服,非常满意,认为这套服装美观、大方、实用。当红军学校学员们穿着新军装,精神抖擞地行进在古老的瑞金城时,不仅引来人民群众一片赞许的目光,也在各部队引起不小轰动。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统一的服装。以后,各根据地红军的服装逐渐统一。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服文化,即以红色五角星为标志特征的解放军军服文化。赵品三红军军服的成功设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色的军服文化的形成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红军被迫长征。他奉命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和党中央分局、苏维埃中央办事处也于1935年3月开始突围。白色恐怖的环境异常艰苦惨烈,赵品三和战友韩进好不容易挣脱了敌人的魔爪,积极寻找组织。他俩来到江西信丰县城,身无分文,饥寒交迫,只好夜宿一座破庙里。饥肠辘辘,肚皮几乎贴到脊梁骨上。怎么办?俗话说,若要急着念弥陀,先顾饥饱再求佛。两个人在破庙里转来转去,忽然发现供桌下有一锭残墨,大概这里曾做过小学校,还是哪个读书人丢在这里的?看到这块残墨,赵品三来了灵感,想到用作画挣钱。韩进一听,觉得是个好主意,想起赵品三以前多次为《红色中华》画插图的事,就说:“对呀,你是咱中央苏区有名的画家嘛!”可没有画笔呀,怎么作画?天一亮,他们把供桌上的碗碟带上,来到街头十字路口。只见赵品三蹲在路边,铺上纸,四角用砖头压住,他用手指头蘸墨画了起来,画关公,画花鸟,画老虎,不一会儿,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指画便画好了。“快来看呐,手指头画画儿!”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很快轰动了全城。信丰县城里从未见过这样的画家,居然用手指头作画,而且画艺精湛,人们交口称赞,纷纷围观购买,指头画很快就卖了出去。有人还登门进“庙”求购。没想到,赵品三的指头画竟解了他和战友的燃眉之急。吃喝问题不愁了,可是得赶快找到党组织呀。赵品三在一幅关公画上,根据“兴国山歌”的格式,写了四句词:
“红脸关公出曹营,
一心要找结义兄。
不知皇叔在何处,
急盼古城会相逢。”
他以“红脸关公”暗喻“红军战士”挣脱了敌人的魔爪;“皇叔”指刘备,暗喻党组织;“找结义兄”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老戏《古城会》比喻希望尽快与党组织早早会合。他们有时还把这几句词用兴国山歌曲调唱上几遍,希望能传到党组织那里。直到1937年的一天,品三他们的住处来了一位生意人打扮的中年人,说是来求指画。那时敌人的便衣探子经常打扮成各类人等抓捕革命者,品三、韩进他们转换过不少地方,更换过不少活儿,见来人的打扮,二人更加警觉,担心来者是个特务,便想试一试来人究竟是何方神圣。赵品三画完,问:“请问,在画儿上题什么字?”说着仔细察看那生意人的表情,生意人见画者用的是手指,心里已觉八九不离十,就不慌不忙念道:
“皇叔思念关云长,古城关外摆战场——”
然后转脸看着品三,说:“下面两句就看画家先生的了!”品三心中暗道:“这不是上级和我规定的接头暗语吗?”他激动万分,不假思索很快在后面续写了两句:
“——张飞擂罢三遍鼓,关公挥刀斩蔡阳。”
生意人看了,立时伸出双手,说:“品三同志,你们受苦了!组织上也一直在找你们呢。”三人抱在一起,品三已是热泪盈眶。在组织的安排下,品三他们很快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赵品三曾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厅副秘书长、东北工农学校政治委员、公安部政治保卫局副局长、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校长、全国手工业合作社总社干部局局长、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58年至1965年期间,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兼任顾问。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赵品三仍纵情翰墨,指画丹青。他创作的一批指画作品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工。他也擅长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能。赵品三指画艺术,早在江苏瑞金和延安时期,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就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他极为关切。
朱德委员长非常喜欢赵品三的指画,赵品三曾应邀到朱德委员长家里作画,朱德委员长还为赵品三题诗留念:
“伫马太行侧,
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
夜夜杀倭贼”
还评价说赵品三同志“对党忠心耿耿”。赵品三创作的指头画代表作《李白抚罂醉卧图》和《钟馗图》,既师承高其佩指画遗风,又有个人独特风格,得到多位中央领导和美术界知名人士好评。
赵品三对党忠贞,为人正直,待人坦荡,德艺双馨。他的平生事迹选入了《中共党史人物传》。1973年9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书说到此,在下有一叹,有道是:
人品加艺品,
烽火三十年,
指画人称颂,
精神百代传。
(作者:求闲斋书生 出处:新浪博客 求闲斋书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1e5a0102du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