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敢明教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60604388
本馆由[ 玲玲 ]创建于2012年04月18日

怀念张老师

发布时间:2013-01-02 20:38:55      发布人: 玲玲

      2012年11月,我在广东出差,遇到一个企业在经营中出现困境,一群人在苦苦研究怎么办?作为事外人,我一下子想到了张老师,早在两年前,他就和我聊他的试点,希望再多找一两个试点,证实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他经常说的话是:“成本减一半,效益翻一番”。我是学法律的,那时,不太懂他的研究领域,只是对于他的研究成果的命名和这句话有些看法,希望有更好的表述方法。一直觉得有机会,一直觉得会有机会。此时,机会来了,我相信张老师会非常有兴趣继续做实证研究的,但是电话打的出奇的不顺。第一次拨错了号,第二次没人接,才发现已经有将近一年没有和张老师联系了。心里掠过一丝担心,因为这么久即使我不和他联系,他也应该和我联系一次半次的才对。或许他的研究进入更深层次了吧?一定非常忙。或许他不会有时间来这个企业了吧?我在心里暗自说。

      但是,所有的想法都不对,张老师的家人接的电话,我和他的家人都没有见过面,他的家人听我说完后,告诉我张老师已经去世好几个月了,电话那头匆匆挂断了。我独自在广东宾馆里的一个房间内,木木的,感觉四面凄凉,有恐惧、有压抑。我在房间里来回转了好几圈,无法相信,不敢相信,一个人就这样离开了?再也无从找到?有那么多的对话还没有展开,他经常说他需要证伪,他也需要用法律思维的方式给他的理论注入更全面的东西,所有的这些该怎么办?不敢接受这个事实,最终,蜷缩在窗前的卧榻上,口中能说的只有:上帝保佑、上帝保佑、上帝保佑。至今,我都能想起那个宾馆的样子,这辈子一定不能再去那个宾馆入住了,承受不了的痛苦,笼罩在四周。

     我不是虔诚的信徒,但是似乎只有这句话能给自己、给张老师一个慰藉,世界上一定是有天堂的,我们所有的灵魂都会有一个归处。灵魂真的是不能随着死亡泯灭,不能!张老师一生的经历不算顺风顺水,在该经历的坎坷和磨难都经历后,终于有时间、有精力也有相对较宽松的经济基础后,他终于可以做些真正该做的事情的时候,就走了?这个世界如此没有福气?无福将他的思想与我们纷繁复杂的社会相链接,无福将他的研究成果更完整的为我们的社会注入一缕理性和透彻。所以,灵魂一定是在的。

    我和张老师认识很早,那时我还是北大的一名学生,间接通过朋友认识,但联系的不多。过了几年,因为一件琐事,尝试着联系张老师希望他帮忙。没想到他热情的给我留出时间,与我长谈。后来我慢慢知道他的兴趣,也问过他: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做事?他也谈到了时间对于他来说不多了,他当时开玩笑的说:是油灯将残。我以为这是自嘲,没有过多的追问。我也一直觉得在自己的朋友中,谁先离世也轮不到张老师,无论从年龄还是什么来说,都不会是他,这是不对的。

    几年前,张老师就一直希望我能够对他的研究有一些帮助,或者在基础材料的整理上,或者在试点的选择和联系上,或者在研究成果的推广上,他曾打电话和我探讨是否该成立一个咨询公司或者工作室,如何成立?这些都没有开始呢。张老师希望我能帮他做的事,我基本一件也没有帮上忙。有些愧疚,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太不容易了,尽管我一直留心,一直惦记着,到头来,竟是这样的结果!而且是在张老师离世后这么久,我才得知,这深深的打击了我。

    张老师是我人生的一条路,有他在,我就一直会有一个出口,可以与真正有思想的人聊天,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这条路没有了,我相信,这是所有的张老师的朋友们都有的一个感觉。人生是孤独的,张老师也是孤独的,只是他走后,我们这些他的朋友们更觉得孤独了。不知道是否有人能继承他的研究继续走下去?

    或许我们每天要活着,要处心积虑的安排一些事,要怎么样?真的有意义吗?张老师在生前给了我很多思想上的启迪和思考,也有人生上的指点和帮助,他走时没有留下一句话,但是他以这样的方式离世,开始给我的是打击,或者说刺激。慢慢的,也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反思。

     我相信在天堂的张老师还是智慧的,微微笑着,三句话一定会回到他的研究领域的那个友善的长者、朋友、老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成本减一半,效益翻一番


    写信时间:2013/01/02 23: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