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查山上的英魂 记山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江龙
“小孩在学校里还好吧?”
“阿妈,您放心,有我们工作队呢。”
“我的藏歌唱得怎么样?”
……
不敢想啊!不敢提,生怕那熟悉而可亲的名字让人黯然神伤。怎能不想啊!又怎能忘!他时常浮现在眼前,还是那般模样。
格桑次仁老支书偷偷拭去抑制不住的思念之泪,抬头望,加查大山云霭低垂,草木茫茫。
且长且高,海拔近5000米的加查山的路像硬拉起的弹簧,一级一级盘旋而上。他就是在那里,还没有完成群众的心愿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2012年7月18日13时,一个不起眼的时间怎么突然就成了他们尊重、敬爱之人的人生终点。
党的事业的丰碑上同时又刻上了一个人的名字:李江龙,四川泸州人,1974年6月出生,1998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入党。生前系山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地委宣传部驻加查县安绕镇惹米村工作队队长,因需要修改惹米村粮油加工作坊施工图纸,在返回泽当镇时,于加查县加查山因车祸不幸离世,终年38岁。
李江龙倒在了加查大山上,倒在了党的事业中。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党的赤子之心,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为人正派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想也不敢想,可李江龙真的远走了,撇下了深爱的惹米村群众,撇下了妻子和8岁的儿子,撇下了钟爱的工作,撇下了郑重的承诺,出师未捷却身已远去,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扑下身子,与村“两委”成员肩并肩,整日为村操劳,他把心贴在泥土上
2011年10月,全区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拉开大幕。
区党委向全区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作出郑重承诺:要构建起城乡发展稳定的长效机制,形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
大会的精神传来,李江龙为之一振,心里快速闪出一个念头:“我要去村里!”
驻村工作是党的号召,更是群众的期盼,作为党的一名干部就要在群众工作中得到锻炼。李江龙主动请缨,成为驻村干部中的一员。
“又回村里了!”13年前大学一毕业,李江龙就进了桑日县的雪巴乡工作,是个“泥腿子”干部,早已与群众结下深厚情感,13年后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又回到基层,深入到村里驻村,他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一路攀升,翻过近5000米的加查山,位于雅鲁藏布河谷的加查县已尽在眼底。不知道那里的群众生活怎么样?一路上,李江龙不停地问司机:还有多远到啊?
2011年10月18日中午,落满灰尘的车终于到了惹米村。树荫掩映,田地散布,暮秋的惹米村自然条件还真不错。
一下车,还没有卸下行囊,李江龙就拉着老支书格桑次仁说,下午要开一个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动员会,传达全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开展活动的工作思路。还没整理床铺,趁中午空档,李江龙首先把提前制定的《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制度》、《工作队财务制度》、《驻村工作队“四承诺”》、《驻村工作纪律八不准》等驻村纪律条文张贴在了墙上。
立规矩,树形象。格桑次仁一看,之前的观望心理一下落了地:这是来干实事的。
对一名心系群众的干部来说,纪律可能并不需要一条一条地来参照,在自我党性修养的不断提高过程中,他自觉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主要是让老百姓来监督。”惹米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朱铁虎告诉记者,李江龙平时也是如此告诫驻村队员的。
在动员会上,李江龙代表驻村工作队向全体村民郑重表态:将严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和群众纪律;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存在的每一个困难,努力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让群众切身感受活动成果。
这不是作姿态,更不是搞“八股”文章,而是在惹米村的土地上,在全村183户村民前作出的郑重承诺。“说到做到”简单的四个字,从这一刻起已经刻在了李江龙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的心上。
从到惹米村的那一天起,李江龙又甩起了“泥腿子”,出入在每家每户,一刻不停息。白天天刚亮就拉着村干部搞入户走访,每天都顶着星星回来。夜深人静的时候,又整理调研报告,思考解决群众困难的办法,规划惹米村发展的美好前景。树下、农舍、田间、地头,到处都有李江龙和队员们的身影。
通过走访,驻村工作队全面、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共收集整理关于村集体发展的建议8条,农牧户个人困难要求近20件。李江龙的调研记录达30000字,笔记本的格子里填满了村情和群众的所思所想。
惹米村系搬迁重组村,分别来自洛林沟、林达沟、拉绥沟,有拉帮结派现象;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打造成片核桃经济林;洛桑卓嘎家家庭不和;群宗家女儿上大学,但家庭经济困难……一条一条地记录下来,一件一件地分析、梳理、归纳,驻村的那段时间,李江龙眼睛紧紧地盯在了笔记本上:可不能为了记录而记录,既然白纸黑字写了下来,就要一条一条地解决。
“先分出轻重缓急,逐一解决。”李江龙召集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召开惹米村存在问题研判会,队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做法不行,还要统筹全盘考虑。”格桑次仁是当过乡长的,也有自己的看法。
听格桑次仁这么一说,李江龙眼睛一亮:“对头,我们以推进党建示范村为抓手,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商量定了,说干就干。驻村工作队每周都与村“两委”班子召开协调会,将工作进行细化,明确了每周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工作,使村“两委”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开展各项工作。
同时,建立健全一套严谨、细致、全面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李江龙带领驻村工作队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细化,制订完善《村党支部工作制度》、《村党支部职责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13项,还制定了《创建“五好”党支部工作方案》、《党员五带头标准》等,还制作了《党员学习专栏》和《党员公开承诺栏》,对问题实行挂号销号制度。
班子团结了,制度理顺了,驻村工作干起来顺心顺手。全村46名党员公开承诺60多件实事,工作队自身也承诺了4件实事,张贴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热情接待每一位反映问题的村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李江龙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是对工作队所有队员的要求。对于到村委会的每一位来访者,李江龙都亲自接待,详细记录来访者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对于能及时解决的当场答复,对于不能及时给予答复的他也承诺想办法一定予以解决。
倾心为民,为了群众的所思所想,为了不辜负群众的期望,每件实事他都竭尽所能
驻村队员的这一诺,真的是重有千斤。这千斤里有党员的职责与诚信,这千斤里有群众的期待与评价,做不好,千斤落下来,做得好,就是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分量。
在驻村工作队的承诺栏中,李江龙承诺栏写着资助贫困户群宗女儿巴桑卓嘎读大学。
2011年9月,巴桑卓嘎考上了大学,但是由于家庭比较困难,母亲群宗又有心脏病,学费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有心事缠绕,群宗也一天愁眉苦脸的。
当了解到这一情况,李江龙跑到群宗家,拉着群宗的手,安抚道:“阿佳请放心,这件事交给我了。”发自内心的许诺说给了群宗,庄严的承诺写在了党员公开承诺栏里。
孩子上学的事情一分一秒也不能耽误。李江龙跑到县上,直接冲到加查县教育局,反映情况,争取教育局的支持,还亲自帮巴桑卓嘎准备所需材料。
“阿佳,把巴桑卓嘎的电话号码给我,再给我一个银行卡号和卡主名字。”从教育局回来,李江龙就来到群宗家,要了巴桑卓嘎的电话号码,主动打过去,“放心上学吧,学费已经解决了,记着有什么困难就直接给我打电话。”
把群众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李江龙很快为群宗女儿争取到第一学期学费3000元,顺利解决了入学难题。
“真是个好人啊!本来女儿今年要回来见一下李部长,但是没想到……”群宗双手合十,眼睛里噙着泪水,再也说不出话来。
有的承诺写在了承诺栏中,但更多的承诺却装在了李江龙心里。
松确的儿子宗巴有高中学历,一直打零工,生活也没有保障。“你们放心,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很好,我一定会帮宗巴联系好工作的。”了解情况后,李江龙多次与加查县人社局衔接协调,过了两个月,就为宗巴争取到一个公益性岗位,现在宗巴已经在加查县洛林乡政府工作了3个月。
“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不用这么客气。”李江龙专门来到松确家告诉这个好消息,松确赶忙要去捡刚下的鸡蛋以表示感谢,李江龙赶紧拉住,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为了做好驻村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李江龙勤学好思,努力钻研农村工作业务。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上网查阅关于开展农村工作的资料,细心研读,翻阅报纸收集各种时事信息,更是吃透领会区党委、政府的重要精神,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还随时与驻村工作队队员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经验、好思路、好做法。
爱学习也是李江龙工作以来养成的习惯。从1998年到现在,他的工作笔记有一大箱,足足有20多本,被精心地收藏起来。李江龙经常加班。“加班时间长了,工作效率不高。”妻子付丽君有时想让他多陪自己。李江龙却对妻子说:“工作要努力才行,最起码要对得起公务员这一身份。”
村民说,“有求必应”这句话体现在了李江龙身上。这是因为,他把群众放在了心坎上,不去做心里难受,去做并做成了心就畅快了。
同事说,李江龙为老百姓有用不完的劲。这是因为,他把心与群众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才有用不完的力量。
妻子说,丈夫有了工作忘了家。这是因为,他忠于党的事业,因公而忘私。
李江龙就有这么一股干工作的心劲,这么一股为民的情怀。到了农村的土地上,到了群众的家里,李江龙仿佛就像鱼到了水里,干起工作,越干越开怀。
2012年3月初,工作队积极联系县城建局,帮助申请组建扎西多吉农牧民施工队,注册总资金达170万元,从业人员98人,极大拓展了村民增收渠道。
结合当地气候适宜、土质好的特点,3月初,工作队积极配合县林业局,带领全村群众成片种植核桃苗约64亩、758株,开辟了又一条增收渠道。
工作队与安绕镇政府加强汇报协调,投资30万元的绵羊短期育肥项目资金已经到位。
2012年5月份,工作队通过与县农牧局、安绕镇政府积极协调,在村里新增藏鸡养殖户20户,藏鸡总数1000只。
每件实事中,都有李江龙忙碌的身影。一旦伏下了身、沉下了心,就会看到更多的问题,找到更多的事情来做,这么一心一意情系群众的干部,怎能停下他那不知疲倦的双脚?
一诺的千斤重量,虽在身上,只要用心去履行,把心与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就有用不完的力量。那一片真诚的为民之心就是李江龙无声的承诺,的确有千斤之重。
藏汉是一家,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名宣传干部,他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藏历年,李江龙用藏语给村民演唱了这首《一个妈妈的女儿》,赢得阵阵掌声。
“部长是个很和善的人,为了拉近我们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还专门学习藏歌,在藏历年的时候还表演给我看,我们都非常开心。”在惹米村村民益西曲珍的眼里,这个汉族干部让人倍感亲切。
李江龙常说,宣传工作事关党的生命线。作为一名宣传干部就是要用真话、实话、贴心话,以真心、真招、真付出,做百姓需要、群众满意的宣传。
宣传是什么?在李江龙看来也许就是心底的那一首歌,把心交给群众,把爱献给群众。“太阳怎么说?月亮怎么说?”为了与群众拉近距离,李江龙谦虚地向群众求教,学习藏语和藏语歌曲,了解当地风俗文化,还经常用刚学会还不标准的藏语与群众交流,说的不对了经常惹得群众哈哈大笑。
进行感党恩教育是驻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让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年人明白,今天当家作主、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从而自觉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感党恩、跟党走。
一名宣传干部,身边一定有一个宣传队伍。看到村里没有文艺宣传队,李江龙又来到群众身边,了解谁家的小孩唱的好,谁家的小孩跳的好,但凡有才艺的,李江龙都登记写了下来。
队伍有眉目了,他回到山南地委宣传部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组建一个文艺宣传队,不仅可以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能把党的方针政策传送到千家万户,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到乡亲们的心坎上。
地委宣传部投入经费5万元,购置音响、服装,一个有14名演员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很快组建成了。有了文艺宣传队,李江龙组织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编排节目,在春节、藏历年以及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期间演出。一个个土香土色的节目,让村里群众看得津津有味。
李江龙这个憨厚的汉子也是积极参与其中,多次在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表演中献唱藏歌。在举办村民运动会中,他也参与到群众当中,参加拔河比赛、跳锅庄、打篮球,与群众打成一片。
唱啊,唱的也许不那么动听;跳啊,也许跳的没那么优雅。但李江龙唱的是群众的歌,跳的是老百姓的舞,他真正走入村民的生活。
为了进一步传播党的声音,提升村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李江龙跟工作队队员时常说:我们是宣传系统的工作队,一定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
村委会的一个小广播又被李江龙盯上了。他到处搜集红色歌曲,利用村广播为全村村民播放。藏语版的《爱我中华》、《我和我的祖国》、《北京的金山上》等深受群众喜爱的红色歌曲犹如春风一样涌进百姓的心田。
提起这,格桑次仁说,“村民在欣赏红色歌曲的同时,也提升文化生活品味,还是部长想的深。”
“生活中他一直是一个很温和、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妻子付丽君说。李江龙不仅把这种性格和精神带给了惹米村的群众,也带给了同事。
惹米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朱铁虎告诉记者:“李部长没有一点架子,不仅‘朱哥朱哥’地叫我,还经常给我们做饭吃,对我们驻村队员非常关心。”
是啊,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哪来那么多你我之分。
一心一意致力于驻村工作,虽因公而忘私,但他是家人永远的怀念
随着驻村工作的不断深入,李江龙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加,他一心一意地致力于驻村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敬爱,对家人却有无限的愧疚。
因自己和爱人在西藏上班,加之父母去世,夫妻俩把孩子寄托在福建的朋友家中。
今年2月孩子进藏,了解李江龙的同事都劝他回家看看孩子,但是他却说“工作忙,百姓的事情最要紧,我要先把工作忙完再说。”
今年1月至5月,他一直坚守在驻村岗位上,组织全村农牧民党员修路梳渠,维修村道3公里,疏通水渠4公里以上。
虽因为忙于工作没能回去,但怎能不想孩子。只能通过电话听听儿子的声音,或者是通过爱人发彩信,看看儿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一点。
闲暇时给孩子打个电话,想爸爸的孩子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孩子期盼的声音一字一字敲在李江龙的心上,真想回去看看,可一想到驻村工作,他不得不横下心来,说“过几天就回。”这一承诺一直到5月份才实现。
“对老婆和儿子的亏欠是最多的,儿子今年8岁,但是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却不到半年,惟一一次为孩子做过的事情就是今年给孩子买了一个蛋糕,过了一次生日。
李江龙的这话妻子没有听到,儿子也没有听到,身边的同事却最知道。
“和他在一起,都是他在照顾我,以前在家加班的时候我还经常开他玩笑,说是不是写不出东西就把头发一撮一撮地揪掉了。”妻子付丽君回忆起生活的点滴,心里还留有那属于家庭里的甜蜜。
又有项目要实施了。李江龙向地区申请的民生项目——惹米村粮油加工作坊申请下来了。
为了及时开工,使群众早受益,他及时与地区设计院的朋友联系,帮助绘制施工图纸,以节省部分项目资金。但因图纸与施工条件存在不符合之处,加之开工时间逼近,他一遍一遍地与施工方协调,一次又一次地与图纸设计者联系。
2012年7月18日,李江龙揣上设计图纸,坐上车,向泽当奔去。车在加查山山路上不断攀升,他想着设计图纸按施工方的要求修改后就可以开工了,那又一个惠民项目就可以落实,群众的剩余劳动力也有出路了。
加查山的路沿山开凿,不知要拐多少弯?不知道拐一次弯才上升几米?沿雅鲁藏布江修建的朗加油路穿村而过,这是多好的机遇,要为发展农家乐、种养业、服务业、手工业等做好充分准备才行啊。
不断的攀升,只要翻过加查山就进入雅砻河谷,家也近了……
噩耗传来,李江龙在加查县加查山上因车祸翻下山坡不幸离世,终年38岁。多年轻的生命啊,多鲜活的人生啊……
人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它真的发生了。
“虽然部长人不在了,但是还是想看一下他工作的地方。”群宗有泪,化作无限思念。
“妈妈不要难过,爸爸走了我也很难过,但是我想哭却哭不出来,我们要坚强。”儿子安慰妈妈,妈妈抱起儿子痛哭。
李江龙走了,那加查山整日笼罩的烟云可是你的英魂,依山凭吊,你可不要走远,就在这大山深处吧,有雅鲁藏布江做伴——这加查大山的英魂,挺起了一名党员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