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义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349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07日

两过雪山,三过草地

发布时间:2010-09-05 23:12:13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杜义德率领4方面军直属纵队,两次翻雪山、3次过草地

 

    红军右路军是从毛尔盖边缘穿越草地的。红4方面军直属纵队司令员杜义德也开始了他艰难的历程。

    8 月21日,杜义德率领直属纵队跟随红军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率领的右路军出动了。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则率领左路军,通过草地边缘地区,经查理寺向阿坝北进。

    右路军出发后的第二天,8月22日,就从毛尔盖边缘进入一望无际的大草地。杜义德带领着直属纵队,既要照应总部指挥机关,又要指挥部队,随时准备完成各种突击任务。

    队伍在纵横数百里、茫茫无边的水草地中,缓慢地蠕动着。草丛上飘荡着阴森迷蒙的浓雾;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散发出腐臭的气息。到处是草茎和腐草结成的“泥潭”,踩上去,软绵绵的,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拔不出腿,眼睁睁地被淤泥淹没。茫茫的草原,起伏的山丘,阴沉的天空,连只小鸟都没有,处处让人感到压抑。杜义德带着部队,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和草丛中趟着。前顾后望,只见队伍逶迤蛇行,时隐时现,仿佛飘泊在浩渺无边的绿色海洋里。

    神秘的水草地上,气候变幻莫测。一会儿晴空万里、赤日炎炎;一会儿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刹那间,黑蒙蒙的大雨的影子遮掩了整个白天。凶猛的电光腾空而起,用它的爪子抓着天空。于是,暴雨、冰雹铺天盖地,和黑色的恐怖一起席卷而来,仿佛要吞噬这群衣衫褴楼的苦行者。

    越往草地中心走,行军的困难越是严重。时值8月,海拔3000多米的水草地上却是天气冷热无常。风雨、冰雹说来就来,还有漫天飞舞的大雪。夜晚的寒冷,更是难以忍受。大家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风雨一来,衣服湿透,地上是水,大家只好在雨水中站着,急切地等待着天亮。那时,背包、马鞍、炊事员的铁锅,都成了遮雨的东西。

    杜义德把伤病员安置在仅有的几个帐篷下,自己挤在战士们的边上淋雨。战士们过意不去说:“首长,到帐篷里躲躲雨吧。”杜义德笑着说:“你有没有听说过,天有九头鸟,地有湖北佬。我的身体结实,没有问题。”说着,还伸出胳膊比划了一下。

    白天,部队也找不到任何避雨的地方,只好淋着雨,艰难地挪动着双脚,踩着高高低低的草甸子继续前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把大家折磨得十分虚弱。原本还是很结实的年轻人,也觉得两腿瘫软无力,举不起步子。草地上除了恶劣的气候,草、水、土、空气都有害。不少的草带刺,象锯齿一样,十分锋利。一不小心踩进去,就会把脚和小腿划破。草地行军又没有旱路,万一伤口浸在污水和有毒的水里,这在草地里是很多的,很快就感染、发炎、化脓了。严重的还会造成生命危险。因为部队没有足够的药品。

    草地里沼泽奇多。上面是茂盛的草,看上去倒是平展展的。但是,下面是一窝泥浆,深得踩不到底。万一踩进去,慢慢的坠沉下去,越是挣扎,沉得越快。杜义德急中生智,让边上的战士把手上的棍子递过去,把泥沼里的人拖出来。

    杜义德早就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伤员,自己拄着棍子,艰难地步行,还不断地用棍子探路,惟恐不小心陷到淤泥里。他胸口的伤隐隐作疼,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还要走前走后,照应着部队。走过妇女团,见到一个女战士冻得直哭,身上不停地哆嗦。杜义德就把总部首长送给他的羊皮外衣,披在那女战士的身上,鼓励她说:“坚强一些,跟上部队!”这时,杜义德自己也没有御寒衣物了,和战士们一样,忍受着饥饿和寒冷。

    夜间气温骤然降至零度以下,却找不到一块可供露营的干地,只好燃起半明半灭的篝火御寒。杜义德和战士们一样,身上只穿着单薄的军衣。干了湿,湿了干。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还得转身烤烤后背。那时,杜义德看到凹洼和丘谷之间偶尔闪烁着一缕缕飘弋不定的蓝色火苗,好像小时候在家乡看到过的“鬼火”,让人觉得毛骨悚然。那就是老乡说的“鬼谷”了。后来,有人告诉杜义德,那是沼气。草地污泥中长期埋藏的枯萎植物遇到高温发酵腐烂生成的甲烷,沉降在低凹处。这种沼气是有毒的。因此,每到宿营的时候,杜义德都要让人探明没有沼气才好。

    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地里,荒无人烟,也无处筹粮。杜义德把最后一点粮食送给了总部首长。总部首长又转送给部队和伤员。

    有一天拂晓,杜义德习惯地在四处走走,看看部队的宿营点。突然,见到若隐若现的晨雾里,一个瘦高个子弯腰在草地上找什么东西。走近一看,是徐向前总指挥。手里还捏着一把野菜。

    杜义德诧异地问:“总指挥,你这是……,”

    徐向前笑了笑说:“杜义德,你看,这是野芹菜、野韭菜、野蒜、车前子,罗汉菜,都是可以吃的。部队眼看要断粮,要想办法教大家挖些野菜吃,总比饿肚子好。”

    杜义德从徐向前手里接过野菜说:“我马上发动部队去找可以吃的野菜。”

    徐向前又叮嘱说:“不认识的野菜要小心,别看满地都是绿草,有些是有毒的。”

    杜义德把徐向前挖的野草给战士们做样子,发动大家找野菜。部队一到宿营地,第一件事就是找野菜。后来,连草根也一起吃了。煮不烂,也只好硬着头皮吞咽下去。一连七、八天,脸和腿都肿了。杜义德只好下令把驮文件和辎重的骡马宰杀了,把肉分给战士们吃。后来,连总部首长的坐骑也被杀了。杜义德左思右想,把马鞍上的皮烤热了,放进水里煮煮。一尝,又喧又软,还真好吃。就这样,皮带、皮包、枪上的皮背带,只要是皮的东西,都当作食物分给大家吃了。在这困难的时候,杜义德常常鼓励战士们:“在敌人面前,我们都是好样的,也不能困死在草地里。”他又要求部队:“不准丢掉一个病号、一支枪、一粒子弹;要把牺牲的同志埋好。”轻病号扶着搀着;重病号就由大家轮流抬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战士们很乐观地编了很多顺口溜:“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茫茫草原,蓝蓝的天,只有红军亲眼见”;“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翻雪山、过草地,锻炼红军真本事。”大家这么说着、唱着,不知不觉的加快了行军的脚步。

    右路军凭着顽强的意志,终于走出草地绝境。这时,胡宗南发现了红军北上,企图在上下包座至阿西茸一线堵击红军。杜义德按照方面军指挥部的作战部署,指挥264团攻击大戒寺之敌,另两个团置于上包座西北地区,准备歼敌援兵。264团经过一整夜的激战,歼灭敌人两个连,并引诱援敌进至大戒寺以南和包座河西岸。88师迅速将敌人分割并发起进攻。杜义德立即指挥267团向敌左翼迂回,断敌退路。264团则由正面进攻沿包座河东岸北面的敌人。经过一夜激战,将敌军49师大部歼灭,占领了上包座,又迅速攻歼了班佑以东包座之敌,毙伤4000余人,俘敌8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1400余支(挺),不但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路,还给部队大大地补充了给养。包座战斗,是4方面军按照党中央的方针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这时,已经是8月底。但是,左路军在张国焘指挥下到达阿坝后,又迟迟不动了。在党中央的催促下,张国焘不得不继续率部北进。刚进入草地,张国焘又于9月3日强令部队返回阿坝,准备南下。

    9月8日,张国焘又命令徐向前、陈昌浩也率右路军南下。徐向前、陈昌浩立即向党中央报告。

    当晚,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徐向前、陈昌浩联名致电在左路军的朱德、张国焘、刘伯承:“中央认为,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

    9月9日和11日,中央政治局又连续致电张国焘,再三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们极端不利,将要使红军陷于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指令张国焘“立即率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

    但是,张国焘一意孤行,仍然电令右路军之4方面军部队南下。徐向前、陈昌浩也很为难了。一边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占多数的党中央机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另一边是作为红军总司令部领导人的张国焘总政委。徐向前、陈昌浩又不愿看到红4方面军分裂,因此而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党中央和毛泽东等人见劝说无望,只好于9月10日凌晨率领右路军中红1方面军的1、3军和军委纵队北上。与此同时,叶剑英也以“打粮准备南下”的名义,率领红3军的一部分干部战士,随中央北上。

    但是,红4方面军中也有许多人对1方面军的突然行动感到吃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还请示方面军指挥部,说是1方面军走了,还对4方面军警戒,要不要打?徐向前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坚决、果断的予以制止,避免了红军自相残杀的悲剧。陈昌浩也同意了徐向前的意见。徐向前后来说:“由于陈昌浩完全同意我的意见,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9月中旬,左、右两路军奉张国焘的命令,分别从阿坝和包座、班佑地区南下。

杜义德带领直属纵队和4方面军总部一起,再次穿越草地、雪山。

    深秋的大草原,寒气凛冽,弥漫着一派肃杀气氛。红军第一次过草地的痕迹清晰可见。树枝搭成的“人”字棚里,还堆着无法掩埋的红军尸体。杜义德和红军战士一样,仍然穿着单薄的衣衫,顶风雨、履泥沼、熬饥寒,忍受着世间罕见的苦难。许多同志在第二次长征中,由于体力不支,倒在泥沼里,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0月5日,总部通知杜义德去卓木堡参加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张国焘仗着红4方面军仍然兵强马壮,实力超过红1方面军,便宣布另立“中央”;并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的党籍。杜义德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

    朱德、刘伯承等红军领导人当即表示坚决反对。朱德义正词严地说:“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没有‘毛’,就没有我‘朱’,要我反‘毛’,我可做不到。”杜义德也为朱总司令的讲话叫好。他们的原则态度,在红4方面军干部战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此同时,红4方面军自9月中旬从草地南返,两个月来连续作战。广大指战员经历了种种艰苦,克服了重重困难,以英勇顽强的精神取得了许多战斗的胜利,给川敌以沉重的打击。但是,在南下途中仍然遭遇了极大的困难。蒋介石调兵谴将,以飞机、大炮掩护,对红军围追堵截。张国焘不顾实际,指示“南下首先赤化四川”;强令红军向川西平原发展,企图与敌人决战。红军尽管英勇战斗,还是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百丈关一战,敌我双方拼死搏斗,红军伤亡近万人。从此,红4方面军由南下进攻转入被动防御。经过这一次失败,张国焘变得十分消沉,对于自己在党内和红军内的地位也更加没有把握了。

    与此同时,在世界和中国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一个新时代正在萌动。一方面,党中央带领1方面军在陕北与红15军团会合后,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取得东征战役的胜利,发展了与国民党东北军和17路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共产国际也对中共中央这一方针的正确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另一方面,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批评了妨碍实现这个方针的“左”倾关门主义。当年12月,共产国际的代表张浩(林育英)经内蒙、宁夏到陕北,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并转达了斯大林的意见:不反对中国工农红军从北方(外蒙古)和西北(新疆)靠近苏联。

    红4方面军南下后,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等人也不断地同张国焘的错误思想进行斗争。4方面军上上下下蔓延着对张国焘的不满情绪。党中央又坚持团结方针,一再劝导、电促4方面军北上。部队终于在1936年2月,开始向西北转移,伺机北上。

    杜义德紧随徐向前,觉得徐向前是他可以说心里话的知己。他对徐向前说:“我们应该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大家一起力量大,有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一定可以打出一个新天地。”徐向前十分理解杜义德和广大指战员的心情。他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愿望呢。

    红4方面军再次北上的行动,是十分艰难的跋涉。不仅要同敌人战斗,还要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和折多山。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每天下午都要起风暴,真是一个鬼门关。因此,部队必须在中午以前越过顶峰党岭山。

    杜义德率领直属纵队随4方面军总部一起行动。他们在头天下午出发,在半山腰过夜,以便第二天上午通过党岭山。由于高山缺氧,爬山特别费劲。越往上走,越觉得头昏脑胀,腰酸腿软,喉咙里象塞了棉团似的,喘不过气来;实在走不动了,就只能一步一步地挪动。杜义德和战士们一样,在雪地上使劲挣扎着。左胸的伤口又隐隐作疼。杜义德咬着牙,一声不吭,用手使劲揉揉伤口,艰难地挪动着双脚,一步一步往前走。累了,就和战士们互相搀扶着休息一下。那时,他们就得大口大口地使劲喘气,谁也不敢坐下。因为,一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有的同志,走着走着,脚下一滑,滚下山去,就被积雪淹埋了。有时,一阵猛烈的暴风雪刮过来,顿时,狂风卷着积雪,积雪裹起沙石,象野兽一样吼叫着扑面而来。大家只好紧紧拉着手,卷缩在一起;一时拉不住的同志,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么活生生地被卷下山去,掉进积雪的深谷。

    夜间,更是寒风怒号,大雪弥漫。气温骤然降至零下二、三十度。身上的衣服都被冻成了冰筒,眉毛、胡子都结上了冰霜。不少在战场上以一当十、身经百战的好同志,被冻僵在雪堆里,长眠在折多山。白天,一会儿大风夹着积雪,刮得人马立脚不稳、寸步难行;一会儿天空晴朗,雪地上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使许多人造成雪盲失明。杜义德和红军是用常人难以想象的钢铁般的意志,翻越大雪山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作战,4方面军于3月中抵达甘孜。

    这时,4方面军和红5军、红32军的8万余人已经损失了一半,不得不在戎马倥偬之中展开整编、训练和筹集物资工作。方面军进行了整编,干部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经过整编的部队,立即展开了紧张的军事训练,根据未来的敌情和地形,着重学习打骑兵、打堡垒、夜间战斗和强渡江河等战术。

    不久,红2、6军团也在萧克、王震等人率领下到达甘孜。党中央为谋求党内一致,共同对敌,一再的对张国焘采取了团结的正确措施,对促进张国焘放弃分裂活动,加速北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在4方面军中,朱德、徐向前、刘伯承也不断地同张国焘进行坚决的斗争。这一切,使得张国焘不得不于6月6日宣布取消他的“中央”,被迫同意与2方面军一道北上。

    6月下旬,4方面军制定了北上行动路线的时间表,决定分左、中、右3个纵队,在甘孜与红2、6军团会师,共同北上,向松潘、包座一线前进。7月5日,按照党中央的电令,红2、6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

    7月初,红2、4方面军先后开始行动,分成3路纵队陆续北上。红4方面军是第三次穿越茫茫数百里的水草地。虽然事先经过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带了干粮和帐篷。但是,这次比前两次的路途更为遥远,时间更长,经历的困难也更加严重。所带的干粮根本不足沿途食用。指战员们不得不再次以野菜、草根、皮带,甚至马鞍上的牛皮充饥。

    这一艰苦卓绝的征程,没有动摇红军战士的革命意志。“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杜义德带领方面军直属纵队,跟随着徐向前总指挥。他时时地问徐向前:“什么时候才能和党中央会合呢?”徐向前肯定地说:“快了,会有这一天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