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泽芳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31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30日

冯泽芳尊师爱友自重,克勤克俭清廉

发布时间:2010-09-18 14:15:0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冯泽芳虽然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成为我国棉业改良的一代宗师,但他始终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经常提到师长和同学们对他的教诲和帮助。在他50周岁时,曾套用胡适《尝试集》中诗句自咏:“清夜每自思,此身非吾有,一半属师长(胡诗原为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表达了他对师友的怀念感情。
  冯泽芳的一生始终保持农家子弟勤劳俭朴的作风。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以诚相见,以礼待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任教,虽说是教授兼院长,但5口之家仅靠他一个人的薪水维持清寒生活。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得了夜盲症,但从来没想过利用他在学术界、棉业界的声望以及与纺织企业界人士的关系谋求兼职。他家住在重庆郊区数年,而家人从未到过市区,直到日本投降后(1946年)学校要迁回南京前,才由吴有训校长用专车载全家去城里观光一圈,而后告别山城。
  1947年他离开中央大学到棉产改进处工作。全家搬迁到南京城外孝陵卫时,除了桌椅床铺外,没有什么象样的家具,为此,1948年棉改处的同事们在庆贺他50寿辰和银婚纪念时,除汇编一本《冯泽芳先生棉业论文集》以表敬意外,还特意送给他一个大衣橱和其他小家俱,因为他家连个放衣服的衣柜都没有。他家的第一台收音机是建国后1952年由南京大学一位电子专业教授在旧货摊上为他选购的。在兼任棉改处北平分处主任期间,有一次北平棉场的工作人员在看望冯老师时顺便送了一筐农场生产的鸡蛋,冯泽芳感到却之不恭则按价付钱,并嘱咐一定要把钱交给农场。他的为政清廉,一直为学生和同事们所敬仰。
  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南京时,他接触到由北京派来上海联络科技界人士的沈其益教授,了解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决定留在南京,回到中央大学任教。在那里他迎接了解放,从此,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新中国的棉花生产和科教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1959年9月22日,冯泽芳于安阳不幸辞世,终年仅60岁。他的去世是我国棉花界的重大损失。他品德高尚,廉洁奉公,为我国农业教育和棉花生产与科研事业奋斗终身,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我国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的楷模,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