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寅禀帖及以往的解读
徐建寅禀帖及以往的解读
上世纪90年代末,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禀后附有《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北洋海军存库备用各种大炮弹子数目清折》)被人发现,其中在《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中记载了北洋海军舰上和库存的主副炮炮弹数量。
据徐建寅统计,当时北洋海军舰上和库存的主副炮炮弹数量分别为:305毫米口径炮开花弹403枚、钢弹244枚,260毫米口径炮钢弹35枚,210毫米口径炮开花弹952枚、钢弹163枚,150毫米口径炮开花弹1237枚、钢弹202枚,6英寸口径开花弹477枚、钢弹23枚,120毫米口径炮开花弹362枚、钢弹38枚。同时徐建寅在赴威海前曾经去天津军械局查验,在《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中提到机器局和军械局“据称九月初以后已造三百余颗运送威海,续经造成存局者尚有二百余颗,又九月间向外洋订购一千颗,明春二月间可到”。[6]
有一些学者根据《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的统计数据,认为“佐以盛宣怀档案资料,可知黄海海战后拨给北洋海军的炮弹共360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径炮开花弹160枚,210毫米、150毫米口径炮开花弹各100枚”[7],那么“其余均为黄海海战结束时剩余的炮弹。”[8]
据此,他们得到结论,“也就是说,要么是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并不缺乏弹药,要么是军舰载弹量不足而导致海战中缺乏弹药。”[9]
在后一种情况下,那么这些炮弹“当时根本不在舰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北洋海军是在携带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10]此时,“责任无疑在丁汝昌,与后路的弹药供应无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