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兵倭船”
“装兵倭船”
19世纪的蒸汽军舰上,庞大的蒸汽动力设备和复杂笨重的弹药、武备等装置通常会占用舰内大量的空间,因而军舰上可用于布置其他生活、功能舱室的空间非常有限,除了大型的军舰外,一般的军舰内都不会有专门的军医院。为此,从风帆战舰时代开始延续下了一个海上习俗,即战时会将位于军舰舰尾宽敞的军官餐厅作为急救所来使用,狭窄逼仄的军舰内部,还无法奢侈到一间舱室只充作一种功能使用。军官餐厅里长长的橡木餐桌,平时军官们围坐在周围或会议,或用餐,战时则就会成为手术台。在纳尔逊时代,一些老水手们经常会特意地向上舰参观的人介绍,桌布上哪些痕迹是菜肴汤汁留下的,哪些又是鲜血染成的,然后等着欣赏听众们惊愕的表情。
“比睿”舰和海战场上的大多数中日军舰一样,海战开始前不久也将位于主甲板下的军官餐厅草草改造成了军医院,刚刚遭受了“定远”、“经远”等中国军舰猛烈的打击,大量的伤员被送到这里。军医和护理兵们正站在餐桌前给伤员做手术,地板上为了防止滑倒而敷设的砂土,已经被血染成了红色,餐厅里充满了伤员撕心裂肺的哀号声,空气中都是令人作呕的血腥味。听到甲板上的炮声渐渐停歇,这里的人们也都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看来自己的军舰已经脱离虎口了。
突然间,远处传来了一阵如同巨兽咆哮般的吼叫声,低沉的声音由远而近,室内的空气仿佛也为之在颤抖,“定远”舰水平发射的1颗305毫米口径的大倍径开花弹以雷霆万钧之势击穿了“比睿”舰左舷后部的船壳板,射入舰内,紧接着是一声雷鸣般的爆炸声,碎片、硝烟、被炸碎的肢体……,“比睿”舰的内部成了恐怖的地狱。“比睿”舰的军官餐厅受损严重,室内一片狼藉,海军大军医三宅贞造、少军医村越千代吉、二等护理员石川泷五郎、大主计石塚铸太等19人当场炸死(根据日本明治16年12月15日公布的《太政官布告第58号》所载,大主计是海军主计部门的军官,级别与海军大尉相同,舰上的主计部主要负责会计、采买以及厨房,类似舰上的后勤部。大军医则是舰上军医部门的军官,级别也与海军大尉相同。),海军大尉高岛万太郎等30余人受伤,“刚刚稍为放心时,突然有一颗巨弹飞来,击毁了‘比睿’舰的军官室,军医长三宅贞造、大主计石塚铸太等十余人被炸得稀烂,血肉横飞,仅幸免于全舰人员阵亡。”(《日清战争实记》“‘比睿’舰之勇战”),受到巨弹爆炸冲击,“比睿”后桅杆延伸至主甲板下的部分被击中,后桅在怪响声中可怕地摇晃,由于舰内结构遭到了极大破坏,军舰的后部主甲板发生局部坍塌下陷,几颗放置在后甲板上的下濑火药炮弹也被引爆,燃起了伴随有黄色烟雾的熊熊大火。
目睹“比睿”舰上的惨状,四周的中国军舰尚未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很快他们就发现,装填黑火药的开花弹爆炸的威力十分有限,刚刚命中的那颗炮弹还不足以让这艘日本军舰立刻沉入海底。“定远”舰右侧的同队姊妹舰“镇远”很快动作起来,左侧炮台的305毫米口径巨炮也已经转向侧后方,对准了“比睿”舰,枪炮大副曹嘉祥和德籍炮术顾问哈卜门(Heckman)指挥水兵将一颗硕大的炮弹装填进了炮膛,“镇远”舰的炮术军官计划“以一发炮弹从舰首到舰尾,以对角线穿射,即可致其死命”。由于距离很近,水兵们用平射轻而易举地又击中了“比睿”,樱井规矩之左右的面部已经紧张得快要变形了,坐在“定远”舰首楼里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看着周围额手相庆的官兵,为之激动不已,接连2颗305毫米巨弹的打击,眼前这艘日本军舰看来是在劫难逃了。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镇远”射出的这颗炮弹并没有能炸响,这是一颗永远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比睿”舰带着浓烟大火从北洋舰队的阵后向右翼方向匆忙逃离,消失在了战云缭绕中……
大东沟海战之后,“镇远”舰的美籍洋员马吉芬追忆起这段难忘的战斗经过,认为当时由于距离过近,中国军舰射向“比睿”的大口径炮弹大都采用了水平发射,这对于一艘舷侧包裹有装甲的铁甲舰而言,显然很难触及其要害。我们不妨设想,倘若当日有大口径炮弹从上部穿透“比睿”的主甲板,击入舰内的机舱或弹药库中再发生爆炸,这艘日本军舰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不过此刻,左翼的一些中国军舰上还是传出了胜利的呐喊声,由于战场被烟雾笼罩,能见度不高,已经看不见“比睿”舰的一些中国海军官兵们误认为,刚才那艘不要命的日本军舰肯定是被击沉了,击沉了1艘日本军舰,对于这些被国家寄予了太高期望的海军将士们而言,是怎样的幸福啊!但宛如1886年醇亲王检阅完北洋舰队,充满对这支近代化海军的踌躇满志时,突然见到的海市蜃楼一样,这只是一场幻境。
当“定远”、“经远”2舰合力围攻落单的“比睿”时,北洋舰队阵列的前方,硝烟中又出现了一艘日本军舰,弱小的“赤城”舰。
与“比睿”、“扶桑”舰掉队同时,位于联合舰队本队外侧非战斗序列的“赤城”舰也随之脱队。原本和“赤城”编列在1个分队的还有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乘座的“西京丸”号,但是在本队队尾的“比睿”舰掉队时,“西京丸”就早早扔下了同队军舰“赤城”,自顾高速追赶本队主力,途中在13时14分时曾遭到了“定远”或“镇远”的炮击,主甲板上的军官舱室被击中受损,“军官室及其附近上甲板和各舱室损坏甚大”,此后“西京丸”更是无暇回顾,急追本队而去。
随着“西京丸”、“扶桑”远去,“比睿”在穿越北洋舰队阵型逃走,日本联合舰队掉队的军舰只剩下了弱小孤单的“赤城”号。与后世那艘著名的航母不一样,第一个使用“赤城”这个舰名的军舰是排水量仅有612吨的炮舰“赤城”,此刻是战场上交战双方序列中最小的军舰,名为炮舰,实际称之为炮艇更为合适。这艘军舰属于“摩耶”级炮舰,是4艘同级舰中最后建成的1艘,1890年7月在日本的小野滨造船厂完工,军舰的长度只有区区47米,和北洋海军的蚊子船长度类似,宽度8米,吃水非常浅,仅为2.95米。和“摩耶”级最早完工的“摩耶”、“鸟海”2艘军舰不一样,“赤城”舰的舰体没有再采用传统的铁制船壳,而是和另一艘姊妹舰“爱宕”一起都用了更为时式的钢。军舰采用的动力设备是2台水平往复蒸汽机,功率960马力,双轴推进,新造时测得航速为12节,此时的航速退化到了10节。
日本美术作品:大东沟海战中的“赤城”舰
作为1艘炮舰而言,“赤城”舰的舰体设计显得略为怪异,军舰外观上的主要识别特征为双桅单烟囱,前后桅上都设有了望桅盘。军舰的主甲板非常低矮,为了增强适航性,提高破浪能力,军舰的舰首设计了一段不长的首楼,首楼甲板上设置锚床和吊锚杆,并安装有1门120毫米口径旧式后膛炮,首楼内则是起锚绞盘、锚链舱等设施、舱室。自首楼向后,“赤城”舰的主甲板两舷以及舰尾也各配备有1门同为旧式的120毫米口径火炮,另外舰上还装备有6门47毫米口径的哈乞开斯单管机关炮,在这样小的舰体上承载如此之多的武备,使得甲板上显得拥挤不堪。由于低矮的主甲板在航行时容易上浪,“赤城”舰的主甲板外缘又增加了一圈可折倒的挡板,这种挡板在高速航行时支起,防止海浪扑上主甲板,作战时则折倒放下,以露出安装在主甲板上的火炮,方便射击。由于密布舷边都是折倒的挡板,甲板上的火炮武备也似乎淹没在杂物和上层建筑的阴影中,使得“赤城”在陌生人眼中,很难与一艘军舰联想到一起。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之所以将炮舰“赤城”编入这次出行的序列,原本是没有预料到会和北洋海军的主力遭遇,只是想带着这艘吃水浅的军舰,便于进出港湾河汊,侦察中国军队登陆活动的迹象,根本未曾考虑到要让“赤城”舰参加到大规模的海战中来。但是此时,弱小的“赤城”舰已经被友舰抛弃在北洋舰队的炮口前,居身在司令塔内的舰长阪元八郎太海军少佐惊恐地发现,“来远”等中国军舰正在向自己杀来。
但是这位日本舰长怎样也不可能想到的是,他指挥的军舰在北洋舰队眼中,竟然被判断成是一艘装载陆军的运输船,炮舰“赤城”成了“装兵倭船”。从9月17日中午发现日本联合舰队开始,北洋舰队就形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误判,认为眼前出现的日本联合舰队主力,目的是为了掩护陆军到海岸登陆,攻击大东沟内正在登陆的铭军。对于外形矮小的“赤城”号,中国军人无法想像这会是一艘军舰——日本人似乎不至于派出这样的小船来参加海战,既然出现在这个位置而又不是用来作战的军舰,那么理所当然就是运兵船无疑。由于北洋舰队此行的任务是负责掩护铭军登陆,此刻出现在大东沟附近的日本“运兵船”,显然要比联合舰队的军舰对登陆行动更具有威胁,也更有攻击的价值,为了阻止日本陆军登陆,将日本运兵船歼灭,北洋舰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近在咫尺的“赤城”舰身上。
面对险境,“赤城”舰没有做出如同“比睿”那般疯狂的举动,毕竟她只是一艘没有任何防护的小军舰。“赤城”舰仍然沿着远去的本队军舰的航迹,照直继续在北洋舰队的阵前航行。位于北洋舰队右翼的第三小队“来远”号装甲巡洋舰从“赤城”舰的右舷方向开始加速逼近,刚和“比睿”进行过交战的北洋舰队第二小队“致远”、“经远”号军舰则从左翼方向追击“赤城”,第一小队的“定远”、“镇远”还是利用巨炮遥击助威。值得回味的是,根据战后的日方记载,从左翼方向追击“赤城”的中国军舰中,除了“致远”与“经远”之外,还出现了一艘特殊的军舰,即第四小队的“广甲”舰。
“广甲”舰是隶属于广东水师的一艘旧式巡洋舰,管带为留美幼童出身的安徽休宁人吴敬荣,甲午战争爆发前与同乡“广乙”、“广丙”一起留在北洋助战。7月25日丰岛海战时,三广之一的“广乙”已经在朝鲜海岸力战殉国,此时“广甲”舰上的广东籍将士们,不知胸中是否激荡着为友舰报仇的怒火。令人疑惑的是,“广甲”舰的同队队长“济远”舰,此时却不知去向(有关“广甲”舰参与围攻“赤城”的记载,仅见于《日清战争实记》、《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等日方海战史料,其真实性待考。本文暂从其说)。
13时20分,围攻而来的中国军舰逼近到距离“赤城”舰约800米处开始炮击,“赤城”舰也用右舷炮火猛烈还击。面对数艘北洋海军的巡洋舰,过于弱势的小炮舰“赤城”显然无法对抗占优势的中国军舰,没有任何额外防护的舰体多处被穿透,交火中,“赤城”舰海军少尉候补生桥口户次郎战死,负责指挥后部火炮射击的第一分队长海军大尉佐佐木广胜受伤,由附近的航海士兼分队士海军少尉兼子昱接替指挥。“当‘比睿’号横越敌队形后,‘来远’号、‘致远’号、‘广甲’号各舰猛扑‘赤城’号,至距离约八百米时,对‘赤城’号组成交叉炮火,其苦战程度可知。”(“日清战役”——《近世帝国海军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