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战
乱战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当日与丁汝昌一起在“定远”舰上督战的海军总教习汉纳根,在战后提交的报告中显示,下达变阵命令的同时,提督丁汝昌还补充了3条非常重要的具体战术指令,这就是当天指导北洋舰队作战的基本战术守则:
一、战斗中姊妹舰或其小分队必须进退一致,攻守相助;
一、舰首必须始终指向敌舰应战;
一、各舰必须跟随提督(旗舰)行动。
对于这3条战术要求,以往中国的研究著作大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少进行必要的深入分析研究,甚至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其彻底予以轻视,称其“带有致命的错误”,但又并无法举出认为其有“致命错误”的可信理由。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前者属于缺乏对技术细节的研究考据,论述海战而却并不去了解研究海战的技术细节;而后者则是先入为主作风的体现,想去求证北洋海军黄海海战失利的原因,但因为不了解19世纪的海军和海战,无法令人信服地从技术实证角度解释失败的原因,于是泛泛空洞地从道德层面,将责任笼统地归结为将士无能、指挥错误,抹黑这支舰队,来圆满他们的论点。
实际,只要稍加分析,丁汝昌下达的3条战术要求,从19世纪后期的海战技术角度而言,是很难进行挑剔的。根据汉纳根的报告,下达这3条命令的大背景是考虑到北洋海军10艘军舰型号复杂多样,航速、转向半径、炮位布置各异,担心作战时难以保持大的多舰编队,另外更担心旗语系统的不可靠,“提督担心各舰舰质不一,特别缺少信号装置,不能满足大军(大舰队编队作战)所需,舰长缺乏实战经验,信号手人数不足,而且各舰信号员理解信号能力不可靠”。其实具有预先制定舰队失去统一指挥后的作战规范的考虑。
但这3条指令的寓意又不仅局限于此,它背后隐含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战术构思。
其中第一条指令主要针对的是作战队形。再次重申2舰战术分队的规则,要求分队的2艘军舰间必须保持结伴作战,以免孤军对敌。非常特别的是,这条指令并没有要求全舰队必须始终保持横队接敌队形,言下之意这场海战北洋舰队并没有考虑使用整体的队形,而是由各个2舰战术单位进行作战,但一直以来的研究者都忽视了这一点,而一味地把北洋舰队作为一个僵硬的整体横阵来看待。
第二条是有关炮火的运用。根据北洋海军军舰舰首方向炮火比较猛烈的特点,采用这样的战术有利于发挥己方的优势,同时在海战炮术射击弹道比较平直的19世纪后期,通常认为舰首对敌被弹面积小,中弹几率小,如果侧面大面积暴露对敌,中弹概率就会倍增。近年有研究者抛开时代局限不管,用现代的火炮弹道曲射技术理论,评述19世纪的海战,认为当时舰首对敌中弹概率最大,则属于先设定北洋海军百无一用,而后牵强附会求证的议论。
丁汝昌指令的最后一条是关于战场指挥。则是要求各战术分队必须尽可能地跟随旗舰运动方向行动,共同进退,以保证己方战斗动作统一。由这里可以看到,旗舰本身的行动就是一种指挥,只要旗舰还能自由运动,就不能视为失去指挥能力。这点与日本联合舰队制定的后续舰紧随队长舰动作运动的命令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于旗语信号的一种补充。
这样的3条指令如果分别单独发出,都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但它们同时组合在了一起,就恰恰完全符合了当时通行19世纪中后期海军界的“乱战”战术的标准。
乱战,是从意奥利萨海战之后,19世纪世界海军战术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这种战术的大致样式是,采用整体编队阵型接近敌舰队后,再化解为分散的战术分队,多点突破敌方舰船编队,进行混战,依靠撞角、鱼雷等近战武器,在乱中取胜的战术,“数群攻敌,或一群分应,求乱敌阵”。近乎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北洋海军在黄海大战接战时采用的横阵阵型,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忽视了这个阵型是由5个2舰战术分队构成的。当今天我们尽量排除现代海战知识的影响,将理解建立在19世纪中后期的海军技战术知识基础上时,将会很容易发现,北洋舰队5个战术小队组成的犄角雁行阵并不是最终的作战阵型。其真实意图是,以便于保持各分队整体同时接敌的横阵队列接敌,而后5个2舰战术分队从多个方向开队分击,同时突破日方长达3海里的纵队编队,之后反复冲进杀出,保持舰首方向始终对准敌舰射击,彻底搅乱舰队的队形。当敌方舰队大乱之际,己方可以运用2舰分队这一较为灵活的组合,或单队行动,或多队协同,互相配合,寻机攻击落单的敌舰,既可以使用火炮武器,也可以运用鱼雷、撞角等近战兵器。这种乱战战术几乎就是利萨海战的翻版。
使用乱战战术,对于旗舰的统一指挥依赖较小,主要依靠各战术分队不屈不挠地执行战术意图。但是这种在当时被各国海军认为非常有效的战术,如果要成功实施,需要同时具备多个因素:各战术分队必须具有极高的勇气,不顾敌方炮火,直冲敌阵;各战术分队突破时,必须尽可能地选择协同,多点同时发起,防止敌舰队断而不散;各战术分队突破后要竭尽一切手段,“求乱敌阵”,此外还需要像利萨海战时的奥地利海军那样具备一些好运气,因为混战之中,谁也无法预料会出现什么样的事情。
又像是为采用乱战战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按照乱战战术关于接战阵型的要求,“如我之船群不及敌船之多,乱战时亦无所虑,盖我船少则布阵疏,敌船多则布阵密,疏则任行而能整,密则迁次而即紊。”北洋舰队5支战术分队的横向间距分别在1200码左右,较为疏松。但是,这种考虑了“列阵太密,冲过敌船不便旋转”而“分布宽地,以免相触”,用作接敌时便于多点突破的疏松阵列,又被一些不明就里的现代研究者认为是“布阵散漫”。对于海军战术而言,作战双方都必然会依据己方自身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利于本方的阵型,这点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最后这种战术是否能够成功实施,显然还会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但是不辨菽麦,以海战失利为由,而认定这种战术必然是“错误”的论断,则显得过于简单武断。
不管后人如何对他们进行评价,此时,北洋舰队10艘军舰正在一面变阵,一面向远方煤烟下的日本舰队杀去,准备去迎接一场至为残酷的大海战。
“来远”号装甲巡洋舰上一名名叫陈学海的三等水手,在1956年10月的口述访谈中,描述了当时他所亲历的情况:“……十一点半开晌饭,饭菜刚在甲板上摆好,日本舰队就露头了。‘定远’舰上有个水师学堂的实习生,最先发现日本船,立时打旗语通知各船。丁统领挂‘三七九九’旗,命令各舰实弹,准备战斗。于是,咱这十条舰排成双纵队前进,一会儿又摆成人字阵式,向敌舰直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