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军爱国将领邓世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94
本馆由[ ghoskyno1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横阵

发布时间:2010-03-07 13:40:11      发布人: ghoskyno1

横阵

当中国军舰上的了望兵刚刚发现日本舰队时,1203分,完成午餐的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开始进行战斗准备,各舰号手接连吹响战斗警报。1205分,旗舰“松岛”的桅杆顶端升起了代表伊东祐亨军衔的海军中将旗,在这面旗帜的下方还悬挂起一个红色的战斗信号球,同时伊东祐亨下令,原本排在编队末尾航行的“西京丸”、“赤城”2艘弱舰,转移至本队的左侧,即转移到外侧航行,以避免与中国军舰发生接触。

紧随旗舰发出的战斗警报,联合舰队的军舰上立刻忙碌起来,进入战斗状态。与中国军舰一样,日本军舰桅杆上也换上了巨大的海军旗,当时日本第一游击队“高千穗”号巡洋舰上的一名尉官在战后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准备情况:日舰的舰长大都站立在飞桥或司令塔内,直接监督控制军舰的航行、队列,跟随着舰长的,一般还有负责军舰航行的航海长,担负测距任务的炮术长、以及一些号手和传令兵,几名海军学院毕业的见习军官也会在一旁担任信号官及传令官角色,而桅杆上的航海军官则拿着手中的六分仪,仔细观察测距,随时向下方的炮术长报告。作为军舰上首席执行官的副舰长则在主甲板上指挥来往的官兵,装备有大量同口径火炮的日本军舰,则用电线将各炮位串连起来,以便作战时可以控制向一侧同时开火。考虑到弹药库在战时必定会是对方炮火打击的重要目标,日本水兵用滑车将一颗颗炮弹、药包提升到主甲板上,配发堆积在每个炮位,完全清空弹药库。除舰长、大副以外的一些高级军官,则分赴舰上各重要位置督战,身着白色制服的日军水兵已经完成了第一发的装填,在火炮之旁肃立待命,杀气腾腾。联合舰队战斗准备逐渐就绪之际,在领头舰“吉野”的飞桥上,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从望远镜里发现,远处北洋海军舰船开始列成了一个显得有些零乱的横阵。

时光越过将近一个世纪后,很多中国人对于百年前中国海军摆出的这个阵型,仍然充满着狐疑和批评,认为这是一个极为无智、没有章法,乃至非常错误的战术队列,这些评论往往喜欢就此再联系到北洋海军提督的陆军出身,以及黄海海战最终的战果,而加以再三讥讽,最后引申成为对整个北洋海军黑暗不堪的评述。即将再一次回顾这场大海战之前,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这种倍受诟病的横阵,究竟是怎样一种阵型呢。

18世纪至19世纪初,世界海军历史处在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风帆战舰时代。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海军主要装备的是木质、采用风帆动力的军舰。这类军舰的主要武器为密布在舰体两舷的大小火炮,战斗时透过一个个方形的炮窗向外射击,航行时则把炮窗关上,以防进水。当时小型军舰一般装备十余门,大型的一级战舰装备的火炮可以达到百余门。由于采用风力航行,以及火炮都密布在军舰两舷,战舰进行海战时的基本战术比较单调,交战双方都会排成纵队队形,相对行驶,接近后互相轰击,一舷的火炮射击完毕后,舰队会调转航行,将另外一舷对向对方,再度进行轰击交战,而刚刚射击完毕的那一舷则借此进行装弹。如此周而复始,纵队战术就是那个时代海军的基本战术队列。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蒸汽技术的广泛应用,海军迈入铁甲舰时代。在蒸汽钢铁军舰出现的早期,还只不过是在原有木质战列舰的基础上,用锅炉蒸汽机取代听天由命的风帆动力,在木质舰体外侧包裹上厚厚的铁皮,以提高防护力,而火炮则仍然密布在军舰两舷,纵队战术依然盛行。

直到1866年,铁甲舰问世以后的第一次海战彻底改变了此后海战和军舰设计的样式。这一年720日,奥地利与意大利两国舰队在地中海利萨岛附近爆发海战,双方的舰队中都有大量早期铁甲舰编入。佩尔萨诺海军上将统率的意大利舰队排列的是一个地道的纵队,由于指挥上出现了失误,漫长的纵队断裂成前后两个部分。对此,特格特霍夫海军上将指挥的奥地利舰队排列成了有些离经叛道的特殊阵型——横阵。战斗开始,奥地利军舰列成“人”字形的队列,如同一把尖刀,直插意大利海军前后两队之间断裂开的缺口,紧接而至的是一场混战,最终随着奥地利海军旗舰“约瑟夫·裴迪南德”用水下尖锐的撞角将意大利海军旗舰“意大利”号拦腰撞沉,奥地利海军取得了光荣的胜利。

由于是铁甲舰诞生以来接受的第一次大规模实战检验,利萨海战尽管具有太多不确定的偶然性因素,然而海战的结果和具体的战术样式随即被西方舰船设计界奉为经典范例。大变革开始产生,失败的意大利海军所采用的舷侧火力和纵队战术,被认为已经过时和落后,而获胜的奥地利海军排出的横队则被认为是新的战术标准。在这一思潮影响下,原先布置在军舰舷侧的火力被忽视,代之为可以覆盖军舰舰首方向的大口径火炮,用口径替代数量的理论也随之兴起,大量配置的舷侧火炮被数量有限,但越造越大的大口径火炮所取代。在北洋海军中占有主力地位的“定远”、“济远”、“经远”等战舰,都是这一思想下的产物。而19世纪末期,随着新学派的诞生,舷侧火力配置和中口径火炮的价值又再度被重视,在这一阶段诞生的军舰,如日本海军的“松岛”、“吉野”、“秋津洲”等主力军舰上,重新又能看到密布舷侧的火炮,原本适应舷侧密集火力作战的纵队战术,由此得以回归。

早在丰岛海战之前,日本海军根据自己舰船的特点,就定下不管战斗如何进行,都必须使用利于发挥舷侧火力的纵队的规定。并组织专门训练,各舰舰长各指挥一艘舢板,以此锻炼编队。

而北洋海军早在1888年建军时,根据自身军舰船头方向火力猛烈,舷侧火力薄弱的特点(尤其是2艘“定远”级铁甲舰装备的8305mm大口径火炮,只有在采用船头对敌的横阵时,才能充分发扬火力),制定了专门的阵型规范,通过现在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相应资料可以了解到,从那时候起,北洋海军就开始反复演练横队这一编队难度较纵队复杂的战斗队形。由此可以了解到,黄海大战中,北洋海军之所以采用横队这一阵型,是面对成两段纵队而来的日本舰队时,在参考了利萨海战的战例,同时也结合己方军舰的特点后所采取的战术选择,绝非是临阵仓促的随意决断。

 

 

“……无情的时针在赌着日清两国之命运,一秒一秒在前进。敌军益发接近,出现烟筒,露出舰身,终于能辨别出舰数和阵形。敌舰队总共十艘,面向西南,成单横阵,其中央巍然屹立‘定远’、‘镇远’两大舰。‘来远’、‘靖远’、‘扬威’、‘超勇’于其右翼布阵;‘经远’、‘致远’、‘济远’、(‘广甲’)则于其左翼展开。另于西方数海里尚有二舰,见机行事,充当后援。果然,敌军默默集其全部精锐,决心全力对抗我军。然而敌军布成横阵,众炮皆在舰首。与此相反,我军如以舷侧炮对战,势必暴露侧面。以大面积向敌乃兵家之所忌,究当如何!”——“‘高千穗’某尉官亲笔记述的黄海海战实况”《日清战史》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