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军爱国将领邓世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94
本馆由[ ghoskyno1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第6节:提督与青年(3)

发布时间:2010-03-07 11:27:22      发布人: ghoskyno1
第6节:提督与青年(3)        
  大院君颇有才干,但过于独断专行,结果政治上漏洞百出,被政敌钻了空子。  
  他的政敌是李太王之妃闵氏一族。在大院君看来,作为自己的儿子的妃子,是他亲自选定的,竟然忘恩负义。而闵氏一族认为:太王已经二十多岁了,总有个大院君这样的保护人,实在讨厌。外戚掌握实权,在朝鲜是合情合理的。  
  闵妃与胞兄闵升镐攻击大院君失政,鼓吹国王亲政。1873年,大院君不得不交出了摄政权。  
  这时大院君才五十三岁,年富力强,却被迫引退,所以此后九年间他一直是切齿扼腕,痛恨至极。名为国王亲政,实质是闵妃及其背后势力掌握了实权。  
  这时候,发生了反日骚乱。反日情绪最强烈的是军队。日本向朝鲜派了军事教官,企图使朝鲜军队日本化。旧式军队的官兵是最怕整编的。兵饷拖欠了一年之久,六月份好歹用粮食代替,发了一个月的饷金,但那粮食却是发了霉的。官兵们怒不可遏,拥到军资监①殴打经办人员,并越级向武卫都统使②控告,但毫无结果。  
  “壬午之变”被称做“军乱”或“军变”,就是因为暴乱的主力是军队。一年不发兵饷,好容易领到,却是霉米,所以官兵们忍无可忍了。这是自发的暴动,但伺机以动的大院君岂能放过它。  
  你们吃不上饭,原因在日本!  
  闵妃一党与日本勾结,必须铲除!  
  大院君不失时机地煽动。  
  暴动的目标指向日本公使馆和闵氏家族。  
  本中尉等八人生死不明。”  
  事后查明,这次事件中被杀的日本人有堀本中尉等十三人,其中有尸可认者十二人。  
  大院君进入王宫,清除闵党,夺回政权。外面纷纷传说大院君在王宫内把儿媳闵妃毒死了,于是,政府向全国发布了讣告。后来判明闵妃逃到忠清道清州,平安无事,政府又布告全国,取消服丧令。  
  “日本以什么姿态出兵呢?”丁汝昌朝前走,袁世凯跟在后面问道。  
  “军人不应该管那类政治问题。”丁汝昌答道。  
  “是的……”  
  袁世凯嘴上这么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摇了摇头。丁汝昌没有看见他身后的年轻人的动作。  
  不了解政治状况,就难以采取果断的、临机应变的军事行动。  
  军人更应当关心政治,袁世凯心里想。  
  “你不是军人,当然可以议论政治。”丁汝昌缓步踏着沙滩,温和地说道。他对身后的年轻人有了好感。“不,岂止要议论,希望你大议特议。我们军队是只管打仗……政治上的事,问我这样的军人,实在答不上来。”  
  “像您这样经验丰富的人也不明白吗?”  
  “不明白。”  
  丁汝昌停下脚步,又朝海上的舰队望去。  
  “迟了一步啊!”袁世凯说道。  
  他指的是日本动作迅速,而清军落后了一步,但从他的语气中却听不出惋惜之意。  
  倘若我说出这句话,语气一定会更加悲愤激昂,可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无动于衷。迟钝,还是沉着?莫非是有教养?丁汝昌暗想。  
  “就因为中堂不在啊!”说完,丁汝昌回过头来。袁世凯正眯缝着眼睛仰望天空。  
  “中堂在的话,能更快一些吗?”袁世凯问。  
  “我想,多少会快些的……”  
  中堂,是对宰相的雅称。自唐以来,把负责国政的人叫做中堂。清代不是宰相制。军机大臣也有多人。清制最高职位为大学士,而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等处,都设有大学士。因此,中堂这一称呼,只用在代表其时代的核心政治家身上。  
  丁汝昌所说的中堂,是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当年四月,因母亲去世,他卸下所有职务。本应离职二十七个月,但国家多事,只准服丧百日。“壬午之变”恰恰在这期间发生了,临时代行李鸿章职务的是两广总督张树声。  
  张树声是安徽合肥人,与李鸿章同乡,也是淮军的最高将领。李鸿章虽在守制,但其实是张树声的幕后人,这是谁都清楚的。不过,表面上他不在朝廷,所以决策迟缓,人们自然要认为是李鸿章没主持朝政所致。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