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军爱国将领邓世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94
本馆由[ ghoskyno1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甲午战争-重要人物

发布时间:2010-02-26 20:30:58      发布人: ghoskyno1

李鸿章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洋务,晚年外交,其一生荣显得益于平定发捻,提倡洋务。然而一生荣辱却系于甲午一役。甲午一战不仅使中国见侮于他国,亦使李鸿章丧失一身显贵。

甲午战争李鸿章

 

甲午战争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舰队平时备战水平严重低下,战术理论水平极差,而指挥者丁汝昌又根本没有作战常识,舰队在平时训练中弄虚作假,水手纪律松懈。舰艇保养维护极差,军火采购也存在严重问题,李鸿章亲戚包办军火采购,结果炮弹质量问题很大,根本就不能用来发炮。在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严重错判局势,过分寄望于国际调停,却没有在战争爆发前就迅速向朝鲜增兵,给日军完全控制朝鲜政局和继续向中国东北进攻创造了机会。这一重大备战失误,李鸿章显然是直接责任者。李鸿章虽然搞洋务运动有功,但却在甲午战争中犯有相当严重的备战不足、调停外交、战略保守等领导错误。即使用李鸿章自己的“裱糊匠”自嘲来评价此人的历史功过,也不得不承认:李鸿章虽然是中国这所破烂房子最早的“裱糊匠”,但他花了国家不少钱,却连最起码的“裱糊”功夫也没有做到位。

丁汝昌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后世关于甲午战争的论著,几乎都对丁汝昌有或多或少的评论,可谓众说纷纭,褒贬互见。

甲午战争丁汝昌

 

从丁汝昌前半生的经历来看,他后来能够成为海军统帅实属机缘巧合。他18岁投入太平军,后降湘军,旋即转隶淮军,官至总兵加提督衔,1874年因朝廷裁兵节饷而解职回籍。在家赋闲数年后复出谋职,恰值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并物色海军统帅,遂于1879年被委为督操北洋水师炮船,从此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丁汝昌被正式任命为海军提督。在李鸿章看来,选择丁汝昌,显然也是为了更好地直接控制海军。

丁汝昌并不是海军统帅的合适人选,而且他统领海军时已经43岁,这个年龄对于没有受过专业和专业基础培训的人来说,要在实践中精通近代海军这个技术性很高的专业军种显然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丁汝昌为人随和,不拘形迹,故与部下的关系较为融洽;但这种性格与其专业素质缺陷相结合,又使他难以在受过专业培训特别是留过洋的部下面前树立应有的权威。丁汝昌是安徽人,而北洋海军军官绝大多数为福建人,战前曾有撤换北洋海军提督的密议,虽未立即付诸行动,却预示着丁汝昌将是战争中朝野共同“高度关注”的对象。

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下令要寻战,李鸿章却要“弃战保船”保留淮军的资本,使丁汝昌两难。政府官员不断攻击丁汝昌、李鸿章消极避战。9月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水师主力护送陆军增援朝鲜驻军,18日返航时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日本舰队,双方发生黄海海战。海战中,丁汝昌在旗舰“定远”舰飞桥上指挥,被炮火所伤,事先却没有指定后何舰继任,使得北洋水师各自为政。经过5个小时鏖战,北洋水师大败,5艘巡洋舰被击沉,其余军舰受伤,而日本联合舰队只有5艘军舰受伤。

其后丁汝昌衔李鸿章之命镇守威海卫。他对陆军的战力表示担心,建议做好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的准备,结果成了“通敌误国”的罪证,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在刘步蟾等将领的通电请愿,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清廷命令,待丁汝昌手头事务结束后,解送刑部。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登陆,丁汝昌拒绝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劝降,随后,日军从陆路攻克威海陆上炮台,海陆合围北洋水师。炸毁旗舰“定远”,2月11日在威海英国海军顾问鼓动投降献舰,部份水师叛军持械要胁,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一说举枪自杀),终年59岁。北洋水师余部投降,全军覆没。光绪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民国元年(1912年),灵柩始归葬于安徽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

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894年),原名永昌,字正卿,祖籍广东番禺,中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被称为民族英雄

甲午战争邓世昌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49年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茶商之家。1867年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1874年毕业。先后任“琛航”运船帮带,“海东云”炮舰管带,“振威”炮舰管带。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 

致远号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邓世昌语曰:“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但“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世昌”号命名一艘远洋综合训练舰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日本近代政治家,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明治维新元老。

甲午战争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1885年12月根据他的建议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出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并开始起草宪法的任务。被誉为“明治宪法之父”。伊藤博文是使日本迈进现代化国家、成为近代世界列强之一的功臣,但由于其一贯奉行对外扩张政策,在日本国内外都有著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伊藤博文的性好渔色也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甲午战争爆发后,伊藤博文受到列席大本营会议的恩宠。在整个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营作出的重大决策,他无一不参与,并且出谋划策,亲自作出重大决议,对于整个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

伊藤博文不仅是一个狂热的侵略分子,而且同时也是一个谎言家。在中日开战、旅顺屠杀等问题上竭尽颠倒黑白、贼喊捉贼之能事,利用各种手段欺骗世界舆论,粉饰日本的侵略战争。

伊藤博文不仅是在幕后制订重大战略方针的决策者,而且曾两次充任日本政府的和谈代表,通过谈判取得战场上得不到的侵略权益。1895年4月17日,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和中国和谈代表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谈及台湾问题时,伊藤博文要求一个月交割,李鸿章认为“一月之限过促”,要求展限两月,并云“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答道“尚未下咽,饥甚”,一句话,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凶残贪婪的本性。

战后,因为在甲午战争中侵华有功,伊藤博文晋升侯爵。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组成第三次伊藤内阁。三十三年组成“立宪政友会”,自任总裁。同年十月,组成第四次伊藤内阁。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再度出任枢密院议长。日俄战争后,日本彻底霸占了朝鲜,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统监,于1907年迫使朝鲜政府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朝鲜完全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明治四十三年(1909年),伊藤博文第三次出任枢密院议长。同年十月,为解决日俄争端,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大臣谈判,10月26日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中国万岁


    写信时间:2013/11/01 07:32:44
  • yes


    写信时间:2012/10/21 12: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