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建华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28744519
本馆由[ 永远 ]创建于2010年07月27日

一个副部级高官的非凡人生

发布时间:2010-09-12 00:44:39      发布人: 永远

以下内容全部转载于厦大中文77新浪博客:

 

 

一个副部级高官的非凡人生

2010-07-29 10:20:32

来源:海峡导报

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 兰灿阳

 

转:一个副部级高官的非凡人生

在厦门出生、在厦大就学,53岁的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鲁建华是“厦门骄傲”。

这位颇为传奇的副部级高官,日前因病逝世。温家宝、李克强、王岐山、薄熙来、李岚清、吴仪等中央领导同志送了花圈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昨日,记者通过采访鲁建华的家属、商务部的官员、厦大的同学,试图还原这位中国商务战线优秀领导干部的点滴人生。

 

转:一个副部级高官的非凡人生

 简历

 鲁建华,1957年5月出生于厦门,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2年起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调研室、经贸部政策研究室工作;1992起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工作;1996年2月起任外经贸部经贸政策和发展司副司长;2000年4月起任外经贸部政策研究室主任;2003年1月起任外经贸部、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2006年起任商务部办公厅主任。2008年3月被任命为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2010年7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3岁。

 

解密 鲁建华的最后180

 2010年除夕夜,73岁的景金珍老人静静地守在电话旁,她在等儿子从北京打来的电话。

 在六兄妹中排行第二的鲁建华,在北京工作的几十年里,与家人一直保持约定,每隔一年回老家过年。“不回来那年,他会打电话过来拜年。”但今年的除夕夜,这位老人迟迟没等到儿子的电话。

 回拨过去,电话却转到了秘书台。有一种不祥预感的老人,在大年初四终于与儿子取得联系,“电话中,他说,妈妈,我在郊外过年,信号不好,不方便打电话”。

 但现在,景金珍老人知道,一向孝顺的儿子,这次彻底“撒了个谎”。1月26日,这位商务部部长助理出席了 “2010年全国贸促工作会议”,成为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次日,由于发高烧,他被送到医院,直至临终。

“他担心家人挂念,一直瞒着我们。”景金珍老人向别人打听到儿子生病的消息后,随即于4月10日赶往北京。“一看到我,他就说,妈妈,你都七十几岁了,就少出门,还跑来北京干什么,我过阵子就回家看你。”

 被儿子从北京劝返的景金珍老人,没想到与儿子的那次笑别,成为最后的永别。

 记者了解到,鲁建华在住院期间,一直在妻子、儿子、丈母娘和他妹妹们的细心照顾下,安详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80天。

 

转:一个副部级高官的非凡人生

 

解读 一个山村孩子的传奇升迁

 

山里来的要比别人努力

“我们是山里出来的,要争气,比别人更努力。”这是鲁建华信中,不断鼓励兄妹们说的一句话。

 昨日,刚从北京参加完追悼会的妹妹鲁翠娥谈及此,泪流满面。

“不管在什么岗位,他总是想做得比别人好。”小他一岁的鲁翠娥说,哥哥一路升迁以来,常有人问她,家里有什么背景,“我和他从小一起长大,最清楚他走的每一步,是靠着自己的打拼拼来的。”

 鲁翠娥回忆,小学三年级那年,鲁建华的文章就被当做范文在全校朗诵;读高中时,他的两首诗歌在《福建日报》的副刊上发表,这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受到了极大的鼓励;1978年,他以德化文科状元的身份,入读厦门大学,并以优异的论文成绩,获得国家进出口管委会调研室工作的机会。“我们只从别人口中获悉,因为毕业后工作出色,被长期在国务院中主管对外开放工作的谷牧副总理认可。”这是鲁翠娥从别人口中获悉的,但她至今没有从哥哥那获得求证的机会,因为即使哥哥的每一次升迁,从来不会主动告诉家人,“他升为部长助理时,我们也是从他爱人那里得知的。”

转:一个副部级高官的非凡人生

 

外贸谈判的“高手”

 对于外界来说,鲁建华进入公众视线,是在2005年作为主要“舵手”进行的那次惊心动魄的谈判——— 中欧经贸谈判,直接事关8000万件压港纺织品的命运。

 在那次欧美纺织品贸易谈判中,鲁建华出任中欧、中美技术级谈判中方代表团团长。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温再兴昨日说,其间的很多艰辛,他也是最近才听说。

“为了准备谈判资料,鲁建华甚至可以连续48个小时不休息。”温再兴最近才获悉,在中欧这场贸易战前后,鲁建华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胃病,但原本一天只能吃一粒止痛药的他,为了带病工作,却连续吃了两三粒。

 在这一期间,鲁建华原本并不健壮的身子,一下子瘦掉二十多斤。

 这场世界瞩目的谈判,使得一向低调的鲁建华不得不频繁面对唇枪舌剑,并一举成为媒体眼中的明星官员。

 

转:一个副部级高官的非凡人生

被薄熙来“点将”

 每年9月8日在厦召开的“投洽会”,作为长期在商务部工作的官员,鲁建华与厦门又多了一份亲近。

 就在去年10月份的广交会期间,厦门市市长刘赐贵还专程拜会商务部部长助理鲁建华,感谢商务部长期以来对厦门外经贸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低调、认真、追求完美。”谈起鲁建华,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一下子说出这三个词。每年九八,商务部的主要领导要在多个场合发言,2006年起任商务部办公厅主任的鲁建华,在为这些领导发言稿把关时,主要领导的发言稿都要由其把关,时常字斟句酌。

“甚至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会指出,尤其对一些观点的表态,总是慎之又慎。”与其合作过的厦门官员表示。

 有一件事让这位官员印象深刻。长期搞外贸演讲的鲁建华,算得上是外贸界的“活字典”。他举例,时任商务部部长的薄熙来在闽召开商务工作座谈会时,在面对闽企提出的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时,最先被薄熙来“点将”的正是时任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

 转:一个副部级高官的非凡人生

 

同学眼中的鲁建华

 

“不显摆、爱帮人”

 1978年2月,当鲁建华走进厦门大学的那一刻,就与温再兴结下深厚的情谊。

“我们是同桌,同宿舍,他读大学时就是我的恩人。”家境贫困的温再兴坦言,自己在大学期间每月靠20元助学金生活,鲁建华担任厦大电台台长后,首先想到了帮助贫困的温再兴,“他看到我刻铜版字比较擅长,就把‘每周一歌’的刻印工作交给我,并为我争取1元/周的稿费。”

 一路获得升迁的鲁建华,并没有因为位高权重断掉和同学的交往。现厦门大学招生办主任詹心丽告诉记者,鲁建华一向热心助人,却从不显摆,“他能有今天,很大方面,就是因为做人非常好。”

“我们一个同学和鲁是邻居,有一次,这位同学不在,恰逢孩子生大病。鲁建华二话没说,冒着大雪用自行车将这位小孩送到医院。”詹心丽向记者表示,鲁用自己的热心肠,为不少同学排忧解难,但这些事,大家也是最近才知道,“因为他从不显摆”。

 转:一个副部级高官的非凡人生

“人很好、重感情”

 闽南人的很多“肝胆、讲情义”的优点,在鲁建华身上同样体现无遗。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张红和鲁建华是厦门大学中文系77级的同学。张红说,在77中文所有同学中,鲁建华年龄是比较小的。在她印象中,鲁建华为人低调,待人真诚热情,也很重同学感情。张红说,他们有一个在福州的女同学,是一个单身母亲,一个人拉扯孩子,生活过得很艰难。鲁建华经常提起这个同学,希望大家能多关心她、帮助她。

 前几年,这个女同学的孩子毕业了,找不到工作,鲁建华十分牵挂,为这个孩子工作的事情,四处打电话咨询。

 1993年,张红还与鲁建华在香港见过一次面。当时鲁建华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工作。听说老同学来香港,鲁建华非常开心。尽管工作很忙,还是特意抽出时间,请张红和她的同事吃饭,饭后还陪她们看了一场电影。

 对老同学鲁建华的过世,张红十分悲痛。“他在长期透支健康、透支生命。”张红说,他们这一代人,几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所有苦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都经历过,很多人体质都不好。大学毕业后,正逢改革开放,国家人才奇缺,很多人为了国家建设在拼死拼活地工作。

 听说鲁建华逝世的消息之后,张红内心一直弥漫着悲痛和感伤。她告诉记者,翻开抽屉里的同学相册,看着照片上的一张张熟悉的脸,忍不住泪流满面。

 而正是鲁建华的肝胆,记者获悉,在生病期间,各地的同学都热心地帮他搜集治病秘方。詹心丽在获悉鲁建华的病情后,随即找到厦大医院一位权威专家,并通过远程进行病情诊断,为鲁建华送去了药方。

 如今,在厦大7701班级网站上,“建华,一路走好……”成为大家共同的默哀。

 

转:一个副部级高官的非凡人生
(所有图片转自网络)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