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鲁建华先生——关于先生的生活点滴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商务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商务部党组成员
今年的5月3号,他刚刚过完53周岁生日。
去年年底,部里找他谈过话,打算今年3月提升他为副部长,可惜,这一切还没来得及,他被诊断出了肝癌晚期,住进了医院。
出身
先生祖籍江苏东海,1957年5月3日出生于福建武平,随后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到福建德化,一个小小山城。先生的出身及其平凡,父亲只是科局级的小干部,母亲是工厂一名普通女工。六兄妹中排行第二。小的时候,家里主要收入就是父亲一百块零五毛的工资,要养活家里众多子女。
文学青年
70年代的德化山城,同龄人中,谁都知道有个叫鲁建华的才子,文章一流,常常在校报、县报、甚至于福建日报中看见他写的文章和诗歌。他在母校一中创办了文学刊物《野营篝火》,任主编,身边聚拢了一大批文学青年。那一群人,个个书法漂亮,文章一流。在那个“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文革年代,他却经常教育身边的朋友与弟妹:要读书!一定要读书!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教育弟妹:要学会做人!要懂得对人好,别人也才会对你好。
70年代的德化山城,同龄人中,谁都认得鲁建华的家。虽然家中简陋,却宾客满堂,门槛踏破。他们家里永远聚集着学校里最出色的人物,欢声笑语从陋室飘出,引得路过的人都不由神往。许多朋友第一次去他家后,就不由地去第二次,第三次,而后成了常客,因为他对待新朋友,总是拿出十二分的热忱。
1977年底,他作为德化县的文科状元,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厦门大学中文系。在厦大,他任厦大电台台长,许多年后在《采贝》上(那时的文学校报,他任主编),我也常发现他的文章。厦大80周年校庆的宣传片解说词,正是他写的文稿。许多年后说起厦大电台,他笑着说:那时我们有个节目叫《每周一歌》,播放当时的流行歌曲,我们好多同学都很喜欢。
“我们是同桌,同宿舍,他读大学时就是我的恩人。”家境贫困的温再兴坦言,自己在大学期间每月靠20元助学金生活,先生担任厦大电台台长后,首先想到了帮助贫困的温再兴,“他看到我刻铜版字比较擅长,就把‘每周一歌’的刻印工作交给我,并为我争取1元/周的稿费。”
“我们一个同学和鲁是邻居,有一次,这位同学不在,恰逢孩子生大病。鲁建华二话没说,冒着大雪用自行车将这位小孩送到医院。” 厦门大学招生办主任詹心丽向记者表示,他用自己的热心肠,为不少同学排忧解难,但这些事,大家也是最近才知道,“因为他从不显摆”。
他对待朋友大方周到,在那么穷的年代,作为一个穷学生,而他的方式是,对待来厦大找他的同学朋友,他自己没有钱,就向其它同学朋友借钱,也要做好招待。
一切靠自己
1981年厦大毕业,他被分配进了商务部的一个下属单位。之后,历任新华社驻香港经济处处长,商务部外贸司司长,商务部办公室主任,商务部部长助理。
他的身上,见证了一个从无任何背景的普通孩子,到今日辉煌成就的成长过程。很累,很艰辛,他也总是教育我们晚辈:一切要靠自己!
中美纺织品谈判时,他担任中欧、中美技术级谈判中方代表团团长,以灵活务实的精神和较高的谈判技巧展开多轮艰苦谈判,荣立个人二等功。人们只看到荣耀,却不知道他在那段时间里,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他作为团长,却坚持和年轻人一起,熬夜奋战,甚至曾连续48小时整理资料没有休息。在中欧这场贸易战前后,他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胃病,但原本一天只能吃一粒雷尼替丁的他,为了带病工作,却每天吃两三粒。药伤肝,这也为他日后的病埋下祸根。在这一期间,他原本并不健壮的身子,一下子瘦掉二十多斤。
先生忙,是真忙,他在商务部10年没有过过节假日。03年到07年任外贸司司长时,是先生工作最忙的时间。先生每天早上6点钟出门,到12点才能到家休息。他的努力勤奋给薄部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先生去世的当晚,薄部长还亲自写信慰问。
先生走的每一步,都是靠自己打拼得来。政坛里不乏有人关系背景雄厚,但是论成就,
低调的大爱
先生爱他的家人。他与爱人自1982结婚以来,感情始终如一。因为相隔太远,工作太忙,与父母兄弟联系不多。家中需要钱时,他出手总是大方,但自己生活却极为简朴。小妹妹四年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全由他一人承担。每年过年,总是带回好吃的糖果点心,80年代末的中国,对家里的小朋友来说,无疑就是盛宴。他总是教育晚辈:要读书!要学会做人!要靠自己!后来他得了重病,却始终不肯向父母兄弟等家里人透露半句,因为不愿意给他们增加麻烦,不愿意让他们难过。在最后那一段躺在病床上的日子,他非常希望能多和家里人聊天。谈起家中的小辈,他总是非常高兴。
先生爱他的朋友。先生对他的朋友,无论富贵贫贱,都真诚相待。他临终前的前几天,还对自己的爱人说:我们人生在世,千万不要以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别人!他曾在德化县美湖公社插队下乡,无论他日后如何升迁,回德化总是会到那里看望老乡。今年年初福州有一位同学罹患肺癌,病榻上的他一听说,立即给同学汇去两千块钱,等到同学会开始组织捐款了,才知道先生不声不响,第一个就捐了。因为从不显摆,他为同学朋友做的许多事,大家都是通过最近交流才知道。八几年的时候,有位德化县雷峰镇的农民去北京玩,结果途中不慎丢了钱。他根本不认识先生,因为以前听说过先生的名字,就跑到经贸部的办
先生爱他的国家。从小他就关注国家大事,也喜欢和朋友谈论国家大事。有一次先生过年回乡,看先生和别的客人聊天,聊什么起先我没注意。中间偶然听先生说了一句:“不管怎样,那都是为党做事嘛,能为党做事都是好的”。这句话让我动容,先生这么心口如一的人,以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理想,正是因为他心中有党,有国家。
追悼
先生逝世后,他的家属前往北京,商务部为他们做了很周到的接待。在家属们对每一个接待他们的人员表示感谢的时候,每一个接待的同志都回答他们:应该的,鲁助理生前对我们都挺好的。每一个商务部的人员提起先生为人,无不称赞。随行的商务部医务人员为了表示对先生的感谢,也和亲属一样,为先生穿上一袭黑衣。商务部特地为先生纂文《鲁建华同志生平》,对先生这一生的评价,都很中肯。追悼会上来宾每人领一册,但没有在网上发布。我一字不落地打了下来,以飨读者。
先生逝世,温家宝、李克强、王岐山、薄熙来、李岚清、吴仪等中央领导同志送了花圈。会堂里一周满满的全是花圈,每个花圈都贴了近十张落款,因为真的太多太多了,满眼望去满堂全是白色联子。
先生的追悼会,来了一千多人。人群把北京医院的巷子挤得水泄不通,更多的人只好挤在外面的大马路上,一度造成交通瘫痪。外面的交警只好过来提醒里面快点进行。最后不得不每批十二人一起鞠躬,然后迅速绕行先生遗体一周离场。有些人是一面哭着一面离开的。而先生身披鲜红党旗,静静地躺在百合花从中,再也不会醒来。不知是因为失血过多还是化妆的关系,他的脸很苍白。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由于肝病和劳累,脸色其实一直都很暗沉。
先生去世后,他的许多同学朋友回忆起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然而凑成的,也只是先生人生的片断。他为别人所做许多,由于他的低调,我们都不得而知了。但大家在交流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先生的为人,在温习别人的记忆时都动容不已。
很多人想写先生,有记者开始打听先生的生平,追悼会上先生在厦大的一位刘姓同学,举着一部小相机四处拍照,他说他想为先生出书。我也想写先生,他多值得写啊!可惜作为一个同乡的晚辈,对先生接触甚少,许多事情都来源
读《山楂树之恋》时,故事中的老三让我洒下了许多泪水。先生的故事和《山楂树》的故事总让我觉得很相似,因为让人痛得一样深刻。不同的是,老三是静秋一个人的老三,而先生是我们所有人的先生。他爱党,爱国家,也深爱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可这些爱太过于沉重,终于压垮了他的身体。
先生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是先生为自己的人生做出的选择,我们也为他非凡的人生无比骄傲。在他死后,能有这么多人为先生流泪,为先生祈祷,他的一生真可谓值得。
最后借用
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只缘感君当年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魂随君去天涯路,衣带渐宽不觉苦。
惜叹年华如朝露,何时再
待到六十明月后,当为君起广华厦。
(宋晶 2010年7月29于德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