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恺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169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3日

杨仁恺先生与中国木版水印

发布时间:2011-01-26 17:09:3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杨仁恺先生与中国木版水印《中国木版水印概说》)

1、两部著作都具有开创性.

  杨老(仁恺)是一位孜孜不倦、勤学苦作,为民族文化奋斗了多半个世纪的老人,在文博事业方面多有建树,他的力著《国宝沉浮录》理清了溥仪退位后从故宫盗出的1200多件书画国宝的来龙去脉,并兼述了历代名画的真伪和影响,可谓功勋卓越;他的《中国书画鉴定学稿》系统地整理了鉴定的诸要素和应遵守的准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部著作都具有开创性,谈书画之事毕矣!

2、杨老是中国木版水印发展的奠基人之一。

  他深谙传统“饾版术”的特点,运用这一特种技艺,能使经典的古代书画得以翻新,以一翻百,且能做到印刷品与原作惟妙惟肖,是使经典书画长久流传、保护书画文物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启功先生所云:“木版水印作品仅下真迹一等耳。”所谓“饾版术”实指我国传统的雕版彩色套版印刷,后称“木版水印”。这种技术虽肇自宋代,迄明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至新中国成立前,荣宝斋也只能印些信纸信笺,咫尺小幅,解放后才能印制些不足盈尺的绢本册页。上世纪50年代后期,木版水印的《簪花仕女图》巨幅绢本大卷的诞生,中外大震,当时,一些中央领导曾以此作为“国礼”赠与外国元首。许多外宾赞叹说:“这种技巧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令人不可思议。”这凸现了新中国的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皆因杨仁恺和侯恺等前辈,通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才取得了这种辉煌成就。

3、 为复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保护古典书画的需要,不能直接依次勾版择套,只能在临摹本上勾版,如此就需要对古画进行临摹。杨老在临摹唐代《簪花仕女图》、《五代夏景山口待渡图》、宋徽宗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的过程中,亲临实践,执笔浸染,与荣宝斋派去的临摹人员朝夕相处,日夜攻关,终于解决了临摹过程中绢不易着色、色块难出匀净效果、线条难出残断韵味等困难,为复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令人敬佩的是,后来杨老在追述文章中,将这一壮举的功劳通通记在了他人的身上。

4、杨老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开放的贡献

  杨老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开放(1954年10月1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我们永远不该忘怀的。众所周知,故宫所庋藏的历代书画,由于溥仪的盗出和国民党南运,已经空虚。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王冶秋、张衎、吴仲超等领导,先后以外汇收回一些,又从私人藏家收购一些,虽初具规模,却未成系统,仍不尽人意。1952年春,东北文化部成立了三人小组,集中清查伪满皇室散佚的书画,当时37岁的杨仁恺是清查书画的主要业务力量。工作组在长春、沈阳、兴城、天津等地积极宣传党的文物政策,追踪“国宝”,智斗奸商,顺藤摸瓜,艰苦斡旋,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即清查收回伪满清宫散佚文物170种319件,其中大多是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后将其中的130件《佚目》中的书画转归故宫博物院。如此大批量高水平的书画涌入故宫,骤使故宫具备了办历代绘画展的条件,故而故宫成立绘画馆的计划如期揭幕。嗣后,天津又转拨故宫30件文物,遂又将东北博物馆所藏五代黄筌的《珍禽图》、宋李公麟的《摹韦偃放牧图》、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调入故宫,故使庋藏蔚然大观。加之,杨老又曾对溥仪逃跑时被截获的120件书画做过接收工作,由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中,杨老目鉴《佚目》中的书画达300幅之多,而且要幅幅考订、辨别真伪、评骘甲乙、登记著录、什袭宝藏等,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说散佚的故宫书画,相当一部分在追查“回仓”、鉴别真赝、直至使之与民众见面的过程中都浸透着杨老的汗水。而杨老在当时所论述、剖析这些法书名画的观点,也至今未有质疑之声。
  在几年内,能够熟睹、鉴别如此大量的历代名画法书,为职鉴藏的人中绝无出其右者。尤其他能在真赝混杂的画堆中,识辨出《清明上河图》,60年代又识辨出米芾《苕溪帖》等,这都证明了杨老在鉴定方面的至高修为。而论其品格,他虽钟情书画,但在清查《故宫佚目》书画的过程中,却未起一丝的杂念,令人敬佩。

5、 杨老是一位大学问家

  冯其庸先生所说的:“杨老是一位大学问家。”他的许多事鲜为人知。他在上世纪50年代曾发表了《对王逊先生有关民族绘画问题若干观点之我见》、《关于民族绘画问题讨论几个主要观点的再认识》,还在关于《聊斋志异》版本真伪、是否具有“民族思想”“进步思想”的争辩中,捍卫了“国宝”尊严,显示了对民族文化的忠贞。当时杨仁恺正当壮年,所撰文章观点之明朗,语言之犀利,论证之严谨,出乎常人,显示了丰厚的学养。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鹏生,“追忆四位文化老人”《中国木版水印概说》选载 。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