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恺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169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3日

杨仁恺的传奇与趣闻

发布时间:2011-01-26 17:10:4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杨老与《清明上河图》传奇

  杨仁恺掉到东北文化部后,先是协助东北图书馆整理补缀《四库全书》。5个月后,他开始清理由东北银行转来的一批文物。
  历朝历代,清明上河图都占据极高地位,称为中华第一神品。这天,杨仁恺从库房拿出一长卷,慢慢展开,5米多长的绢本上,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风俗画。杨仁恺的眼睛为之一亮,急切地寻找款识与题跋,可惜,这幅题为《清明上河图》的巨作上没有作者署名,但是画后只有金代张著的题跋,明确作者为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历朝历代仿作摹本很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不下十多幅,难道历代皇宫史学家定为真迹的也为赝品?是否真迹在几百年里被淹没在赝品中。如果它为真迹的话,那么,所接收苏联红军缴获溥仪所携的清明上河图也是错定为赝品,百年来真迹无人得见。而在此之前,杨仁恺对明代画家仇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鉴定,后来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一直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也成为镇馆之宝。
  杨仁恺根据记忆中诸多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文字描述,画卷逐渐展开,比如:开封的桥为木头桥,而不是石头桥,......。眼前的画卷与印象与记录一步步吻合,他不敢相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竟然在这批文物中。他立即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艺术鉴定,最终确认,此画是张择端的真迹,他郑重地写上了鉴别结论。自此《清明上河图》真迹经历几百年淹没,重新恢复了它本来面目。这就是“国宝遇到国眼”的佳话来历。

杨老与《苕溪诗》--碎纸片中缀识国宝

  派到东北文化部工作以后,由于工作关系,杨仁恺经常到北京硫璃场,每次进京,荣宝斋是他必去之地。1963年的一个夏日,杨仁恺午睡时被人唤醒。一个外地青年,拿来一些碎纸片,去过很多地方,无人能辨识,也无人敢买。说好像是清宫的书画,请杨先生前去鉴定。
  正在荣宝斋里间午间休息的杨仁恺一听“书画”二字,睡意全消,马上来到荣宝斋门市部。这位青年由于屡次碰壁,只要一千余元。杨仁恺翻看那些碎纸片这包碎纸片,果然是国宝。他感觉事情背后不那么简单,但青年人好象有难言之隐不便开口,杨仁恺便嘱咐工作人员付钱给他并留下地址联系,年轻人领了钱很快就消失了。整整一下午,杨仁恺没动地方,拼凑整理出37件书画,且多是精品和孤本。其中最完整的是北宋陈亚之的《自书诗稿》,上面有司马光、苏轼等大家的题跋,是有名的传世孤本。最让杨仁恺兴奋的是,发现了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代表作《苕溪诗》。事后,杨仁恺按照地址让人寻找该年轻人,发现地址是假的。荣宝斋把这批国宝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几年后,这位年轻人又拿来一包碎纸片来到荣宝斋。天缘巧合,这天,杨先生又在荣宝斋作客,也增值中午午间休息。工作人员请来午睡中的杨先生来辨识碎片的真伪,杨仁恺惊奇发现,这些都是国宝,他层多年苦寻中的故宫散失书画中的一些作品碎片。在这背后又有一些未为世人所知的故事逐渐显露出来。后来成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传奇佳话。

杨老诗书雅趣闻—启功致杨仁恺书札

  《沐雨楼来鸿集》中元白先生(启功)书札写于一九七八年前后。因忆起甲申春日于坚净居,启功先生曾出示《双蛙图》,津津作细细品介。
  《双蛙图》绘有鼓腹对鸣的两只青蛙,旁无杂物,青蛙均呈欲扑之状。其上启功先生自题《南乡子》一首:
  青草一池宽,鼓吹声高雨后天。恰遇南楼工写照,空前,兄弟图成貌一般。
  相对语悠然,论画评书富胜缘。共祝江湖多岁月,加餐,白出从今总不翻。
  俪松居主人王世襄先生奉和《南乡子》一首:
  文淑笔生春,南北双龟妙绝伦。若问何科更何目,难分,都有金睛墨点纹(金睛言精于鉴别,墨点言饱学也)。
  相怒复相亲(朱之蕃诗:“径满蓬蒿沼满苹,产蛙相怒复相亲。”),不为官私为假真(晋惠帝在苇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日:“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毕竟腹中装得满,经纶,鼓吹常教四海惊。
  戊午(一九七八年)秋日,黄苗子先生和词《鹧鸪天》一首:
  青草池塘队队飞(“蝴蝶吱吱叫,虾蟆队队飞。”此明人谑语也。),乱弹何复兴公私。不揪蝌蚪从前尾(《艾子杂说》谓:龙王有命,将尽诛有尾之族。龟闻而哭,复问虾蟆无尾何哭?答日“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且夺姑娘向日衣(用民间传说青蛙公主故事)。此事帖,那时诗,偶然相诤也相宜。相逢说尽相思苦,写意成图管仲姬。
  碧空楼主人舒芜先生欣然赋诗一首:
  公私两部颂明朝,块瓦盘金事岂遥。
  梦到潇潇新涨绿,池亭已唤沉僧昭。
  一九七八年,陈迩冬先生为《双蛙图》题诗二首:
  两栖犹见绿衣郎,尔汝殷勤理旧狂。
  记得前宵风雨恶,也惊雷电撼池塘。
  鼓吹还能听两部,官司难断闹千春。
  吾家画史嘉禾秀,写出无声胜有声。
  应启功先生之邀杨仁恺先生补题十六字:
  达人多谑自喻双蛙,鼓吹两部满腹菁华。
  袁行云奉和启功先生《南乡子》一首,为《双蛙图》完成收官题跋:
  饱览腹成圆,多识孰云一仰天。曲臂偏能生巧腕,媸妍,未必全凭阿堵传。
  相对亦斓然,定题斋名俱有年。外界喧愿声恨小,邯郸,堪笑舂陵学步难。
  (《传记文学》2007年5期)

杨仁恺的豁达与较真

  杨仁恺先生与邓拓相交甚早,感情笃深。“文革”中,文物鉴赏家杨仁恺被造反派说成是邓拓的走卒,三次抄家,多次批斗,一个耳光打得他视网膜脱落,而且不准他住院,杨老的右眼从此失明,左眼视力也只有零点几。
  那位一耳光打瞎了杨老右眼的青年,在杨老重回岗位担任博物馆副馆长之后,仍然在杨老手下工作。一次调薪,在提薪名单中有这个青年的名字,“杨馆长能不能同意?”办公室主任犹豫了好长时间,才拿着名单找到杨仁恺,杨仁恺毫没犹豫:“我同意,上报吧。而对待《聊斋志异》原稿问题上,在权威否定下,他坚持真理,获取更多参照与物证,参照蒲松龄《古风诗》手迹,考证《聊斋志异》原稿为真迹。(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精粹)第8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