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师蒋学模逝世
中国经济学界永失“基度山伯爵”
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翻译的《基督山伯爵》皆成为经典。
7月18日4时,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蒋学模教授,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0岁。蒋学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数代大学生必读的教科书。他翻译的《基度山伯爵》,发行持续60多年,吸引了数以千万的中国人。
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
《政治经济学》教材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大学生必读的教科书。直至今天,查询任何一所大学的考研信息,这本书都列在必读的参考书目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已经出到了第14版,已累计印刷近2000万册。
如果翻阅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人们可以发现,这本教材的内容和观点,始终处于“进化”过程中。蒋学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提出“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必然同时受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进入新世纪,股份制改革、科学发展观又纳入了他的视野。随着改革的深入,蒋学模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每两年更新改版。为此,他不顾高龄,坚持忙于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尤其是自1995年以来,蒋教授在开放的背景下,借鉴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引进运用新的名词术语,不断努力探索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使《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体系结构日臻完善。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有记者采访蒋学模,看到86岁的他还在伏案修改《政治经济学》,他解释说每天坚持工作4个小时左右:“最近要出第13版了,我正忙着修订它。”
《基度山伯爵》的最初译者
蒋先生酷爱文学,早在上大学时,一部原版的《基度山伯爵》让他爱不释手,花了几年的时间译成中文,成为经典翻译著作,这是《基督山伯爵》的中文版初译。70年的治学经历,凡遇到困难时,蒋学模牢记着大仲马《基度山伯爵》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也正是基度山伯爵不怕挫折的精神,鼓励着他跨过一个个难关,登顶中国经济学界的高峰。
不少读者认为,蒋学模翻译的《基度山伯爵》是最好的版本。有读者这样评价:“我觉得蒋学模翻译的很有气氛,内敛凝炼,冷峻之处蕴藏着激情,文字充满灵性,对话富于感染力。”
“他是经济学术领域永远的‘基度山伯爵’。”——这是复旦学子对蒋学模先生的评价。
做学问研究领域必须精深
在蒋教授的书桌旁,有一个普通的方形红木柜子,那可是蒋先生做学问时的“秘密武器”。上下几层的抽屉,满是排列齐整的卡片,卡片上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并按规律进行了编排,粗估有几千张之多。这些卡片都是蒋教授几十年细致研究工作的见证。
“一个人的研究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内开展,却需要学习并掌握大量的其他知识作支撑。面对每天涌现的大量新观点、新数据,我随时看到随时摘抄,一时的麻烦避免了必要时的忙乱,少时的费力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对于这个早年形成并一直持续至今的学习研究方法,蒋先生认为值得推荐。“治学的眼界要开阔,研究的领域必须精深”,这就是蒋先生对“如何做学问”的回答。
最后贡献是捐款和特殊党费
今年5月,蒋先生因患肠癌住进华东医院,尽管病情严重,但躺在病床上的他在得知四川地震灾情后,立即委托保姆从自己的养老金中取出1000元捐到经济学院;后来,他再次委托保姆交了500元特殊党费。这是蒋学模为社会留下的最后一份贡献。(新民、综合)
我一生做人,信奉一个诚字。诚以待人,诚以律己,诚以处事。凡我署名的著作、论文和署名主编的书,那必是我亲自写的,亲自主编的,挂名的作者或主编,我是不干的。”
——蒋学模在回顾过去80多年的人生历程时说
□履历
蒋学模
1918年出生于浙江鄞县。抗战前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经济系,抗战时期入川,194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曾任香港《财政评论》、复旦大学文摘社编辑等职务。1980年,他主编了高等学校通用教材《政治经济学》,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2004年,蒋学模以长期的卓越贡献获得上海市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
蒋学模教授在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著作10余部、文学和经济学译著10余部。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辞海》一、二、三版政治经济学分科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编委。 (新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