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方舞蹈第一人慈禧御前女官裕容龄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09314239
本馆由[ 孝在天地间 ]创建于2012年05月02日

裕容龄回忆慈禧

发布时间:2012-05-02 18:46:03      发布人: 孝在天地间
我们的谈话很自然地围绕着她所熟悉的宫廷生活展开。我很想知道当年紫禁城里面和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容龄老太太认为宫里最大的不同就是规矩大,礼节繁缛,尊卑分明,丝毫不能错乱。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她们从法国巴黎回国,来到京城。因为她出身汉军正白旗,父亲裕庚是公爵,皇族宗室,一直派驻日本、法国等国担任公使,她们兄妹等随同赴任。有了这样的贵族身份,她和三姐德龄才由庆王长子载振(一位世袭贝子)推荐,由慈禧老太后指派,当了御前女官。进宫前,首先就是学习宫廷礼节,到天王府由庆王的几位侧福晋(侧房、姨太太)和大奶奶(振贝子的福晋、正妻)教她们普通请安、请双腿安、叩大头、三跪九叩、六肃礼等和其他一些应知事项。农历三月十五日,她们奉慈禧的“上谕”前去颐和圆“觐见”。裕容龄的母亲、三姐和她三人分乘三顶轿子,于早上6点从贤良寺出发,于10时前赶到,在颐和园东门换乘二人肩舆到乐寿堂附近下轿,慈禧就住在这里。她们被人引领,穿过几个院子来到乐寿堂后院,这一路都有不少太监垂手肃立,寂静无声,只有鸟语花香。这就是规矩。隆裕皇后站在后院,她们依次上前请安,然后皇后引她们进去觐见慈禧,她们母女三人先依次上前请安,再叩三个头“谢恩”。慈禧问话后,才能开口答话。后来她们又见了光绪帝。当天还随从慈禧去颐乐殿德和园大戏台听戏。皇后告诉我母亲,你们这是第一次到宫里来“赏听戏”,应该上去给老祖宗叩头谢赏。这样,她们三人又叩了一次头。戏演到下午4点的时候,慈禧告诉她们可以回城了,于是母女三人又依次请安,再叩三个头谢恩。太监捧着三个大黄盘近来,那是赏给每人一件蟒袍(礼服)、一件“花卉”(即绣花旗袍,作为小礼服用),她们又叩了三个头谢赏。容龄谈到,慈禧十月初十生日时的礼节就更讲究了。生日的前一天,妇女们都穿“花卉”,吃晚饭前都回房换上蟒袍,齐集颐乐殿侍候,光绪也穿着蟒袍,陪慈禧吃饭。到初十生日这天,大家都在6点多起来,姑娘们穿蟒袍,戴朝珠,戴两把头。上面挂两条大红穗子;福晋们(亲王、郡王、亲王世子、郡王长子的妻子称福晋)都穿蟒袍、褂子,戴垫子;皇后还要加戴一个金项圈,上面有一条绣花黄缎飘带,再带三副朝珠;光绪则是蟒袍、褂子、朝帽、三副朝珠。在仁寿殿,慈禧接受光绪和百官拜贺,回到乐寿堂后,由皇后领着她们行三跪九叩礼,并每人跪献如意祝寿。然后跟随着去听戏。
 容龄老人看见我带着照相机,就说她们当年回国时也带有小照相机,那时叫摄影器,她和三姐德龄拍得不好,但是二哥勋龄拍得好。他曾在法国陆军学校留学,研习过摄影术,而且很喜欢摄影,回国时带回全套照相机和冲洗设备。1903年闰五月间,美国女画家柯姑娘(凯瑟琳.奥古斯塔.卡尔,Katherine Augusta Carl,1858 – 1938)给慈禧画像,画油画需要被画者本人坐在画架前当模特,要花费很多时间,慈禧不愿久坐,于是想拍张照片作摹本。容龄的母亲就说儿子勋龄会拍照,慈禧便宣他进宫,并且让勋龄到电灯处、四哥罄龄到轮船处当官。容龄说,那时候照相可没有现在方便,装上胶卷摁一下快门就得。那时候她二哥用的是一台大座机,要装在大三脚架上,从镜箱后面用毛玻璃取景、对光。给太后照相,是要跪着照的,她二哥一跪下,人就比相机矮了一截,够不着,大总官李莲英想了个办法,拿来一张凳子,让他跪在凳子上面,慈禧就赐他照相时免跪。宫里有规矩,在慈禧面前是不准戴眼镜的,谁敢戴着眼镜在老祖宗跟前晃来晃去,那就是个大不敬,要治罪。可巧勋龄是个大近视,不戴镜子就没法对光、拍照,慈禧又特许他“戴镜行走”,有了这两个恩典,勋龄这位宫廷摄影师才得以从容地拍下许多慈禧的“尊容”,留供今人收藏与研究。

 我们这样一边谈着,忆着,我一边把带去的两台强光灯架起,把林哈夫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拧上快门线,取景调焦,以在她谈得神态佳妙的时刻启动快门……

 通过访谈,我才进一步了解到,裕容龄出生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是公爵裕庚的第五个孩子。裕庚是帝国麾下的外交大臣,经常出使各国,全家也都随同前往。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下,她既受封建王朝礼教的束缚,笑不露齿,行不动裙;又得海外欧美先进风气的熏陶。她可以循规蹈矩,在慈禧座下胜任御前女官,受到宠幸,被册封为山寿郡主(50年代我们都以“公主”呼之)。她又活泼大胆,被光绪戏称为“小淘气”。从她一口流利脆响的京腔中,我能捉摸出一丝果敢、坚韧、充满信心的精神。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