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革期间
文革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百花凋零,当时的局面是“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浩然走在金光大道上”,因此,在谈论文革文化的时候,就不能绕开一个人,那就是浩然。在文革时期,浩然这个16岁入党,32岁写出长篇小说《艳阳天》、只上过三年小学的农民子弟,创造了中国文坛的“奇迹,亘古未出现过的奇迹”(浩然语)。
十年“文革”中的浩然,大致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六年(1966-1972),浩然出于对共产党、毛泽东的感情,拥护“文革”,并“出于自己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浩然语),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和一些短篇小说。 第二阶段为后四年(1973-1976),由于《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受到了“四人帮”特别是江青的青睐,浩然本人也在天桥剧场、钓鱼台、大寨、人民大会堂等地多次得到江青的接见。《艳阳天》在文艺极度萧条时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1973年出品,导演林农,主演张连文、郭振清、张明子、马精武)。 浩然此后平步青云,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作家一跃而成为江青的大红人、拟议中的文化部副部长,也是江青的座上常客和“钦差大臣”。
1974年,浩然被江青“亲自委派”到西沙群岛前线视察,一路风光,回京后写出了《西沙儿女》(诗体小说)。后又奉江青之命视察大寨并写成《大地的翅膀》(报告文学)。 浩然还参加了中共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四届全国人大。1976年9月,成为文学界唯一参加毛泽东治丧委员会的代表。常以“文学工作者”、“文化界人士”名义参加外事接待、见诸报端,还曾出访日本。 这一阶段,浩然对“四人帮”贡献巨大,可以说是一位“得天独厚”的“帮闲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