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正月十三祭海咱老家的大事
正月十三沙子口庙会日,沙子口街道表演的祭海仪式,为老百姓还原了当年沙子口庙会颂祭文、奏祭乐、献祭果、敬祭酒、放海生等祭海仪式的盛况。今年的祭海仪式更加原汁原味,除了请来崂山道士表演道乐外,还新增了“抬龙牌”、“抬妈祖”两个重要项目。
来自全国各地的188种民俗特色产品展位全部面向广大市民开放,潍坊风筝、木版年画、民俗工艺彩塑、画绣等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纷纷前来助阵。
红艳艳的老北京冰糖葫芦、香味四溢的王哥庄大馒头、冰凉爽口的崂山海底凉粉……记者了解到,本届非遗节吸引了众多小吃商家的参加,省内各地市的几十种特色民俗小吃集体亮相崂山非遗节。如果市民品尝之余不过瘾,还可以走进崂山农家文化展示区首次设立的崂山大院,通过学做馒头、挂灯笼、剪窗花、贴福字,亲身感受崂山地区过年的习俗和乡村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祭海抬出300斤大鲅鱼
开幕式恰逢沙子口祭海节,展示原汁原味崂山文化
各地“非遗”崂山打擂,岛城自己的民俗精品也要拿出来亮一亮。开幕式当天正逢正月十三,是传统的沙子口祭海节,主办方将这个节目放在开幕式最后一个亮相,也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
300斤大鲅鱼祭海
几名壮小伙将两块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大牌子推到舞台两侧,观众们随即意识到这场盛大的仪式即将开始,尽管主持人再三提醒观众保持会场秩序,但观众们还是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纷纷站起来争睹。4名小伙子带着两只长达3米的“巨号”来到舞台中央,随着两声长鸣,现场鞭炮声顿时响起,20名壮汉抬着3口大猪、王哥庄大馒头、一条重量将近300斤的沙子口大鲅鱼出现在祭海队伍的最前端。随后,几位身穿道教演出服的崂山道士吹响崂山道乐,鱼贯而出。“我们这次祭海仪式表演 ,又参考了崂山当地文献资料,请教了当地老渔民,得知以前的祭海仪式上都是要演奏崂山道乐的,这也是沙子口祭海节区别其他地区祭海仪式的一个不同点。”
仪仗队仿皇家礼仪
随后,一只由99人组成的仪仗队出场了,队伍前方的壮汉手持18般兵器,随后60多人手擎红、黄、蓝、绿四色幡,分别代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6人手擎妈祖娘娘的官阶牌。“这是我们参考了清朝皇家礼仪,这也是当时的最高礼仪,皇帝出巡就是这个规模的仪仗队。”田会长介绍说,这次表演,主要祭祀就是妈祖娘娘,妈祖娘娘的轿子叫做銮驾,由8人抬出,随后抬出的一个轿子中放的是龙王的令牌,“沙子口当地人土语叫做龙牌,相传是龙王下令风平浪静、风调雨顺的信物。”
整个表演队伍一共有150人,全是沙子口当地渔民。这次演出比第一届“非遗节”的演出规模更加庞大,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跑上舞台,和三牲、大鲅鱼合影,还有几位妇女干脆将大馒头装了起来,“吃了这个馒头,一年平平安安。”一位妇女笑着说。
沙子口庙会源于明代
“崂山沙子口庙会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 600多年历史。庙会在正月十三举办,祭海当天,装扮一新的上百艘渔船排满海湾,五颜六色的网标迎风飘扬。主祭人庄严地面对大海宣读祭文,数百渔民鞠躬行礼,随后将祭品撒向大海,以感谢大海对他们的恩泽。渔民们在神像前烧香磕头,祈求他们能鱼虾满舱,同时也希望龙王爷和妈祖娘娘保佑大人孩子新年平安。”田会长告诉记者,这次表演,去除了古老祭海仪式上的迷信部分,主要是一次民俗文化的展演,“展示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崂山文化。”
非遗揭秘①
太平鼓悦耳,关键在羊皮
“见惯了威风大锣鼓,还真没见过这么薄的鼓!”在当天的开幕式演出上,来自北京的京西太平鼓表演让观众体验了一把老北京曲艺的味道 ,最令观众称奇的是,台上一阵阵悦耳的鼓声竟来自一张张薄薄的羊皮,太平鼓可谓是开幕式上最薄的鼓。
京西太平鼓收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名录中,这支表演队的领队名叫高洪伟,是地道的京西太平鼓传承人。“太平鼓因为又扭又跳,所以鼓制作得比较轻,传统的制作工艺是将一张薄羊皮套上铁环,再将羊皮刷成白色,画上图案,可解放前,老艺人们根本用不起羊皮,只好用白布糊上浆凑合着跳。”高洪伟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羊皮,是因为羊皮声音传得远 ,要是用牛皮,声音发闷,还传不远。
随着隆隆鼓声,50多位演员在台上扭了起来。“敲敲打打 ,就是鼓祈太平。”高洪伟告诉记者,太平鼓发源自清代宫廷之中,由宫女演奏,后来京西门头沟大峪村有人在九门提督家里干活,从官府中学来了太平鼓,这门艺术在门头沟一带流传开来。“传统打鼓的都是女的,解放后渐渐有了男的。”
高洪伟说,现在他这支队伍有 80多人,年龄大的50多岁,小的15岁,全部都是业余的,这次来青岛,这些演员都是从单位请假来的。“大家都热爱这门艺术,我们离开青岛后,就要专心备战央视的舞蹈大赛。”
非遗揭秘②
南狮四色代表“刘关张赵”
沧州的舞狮团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南狮、北狮的争霸。舞台上,8只狮子登台亮相,表演了“立体直转 ”“顶腰旋转 ”“荷花怒放”等高难度表演。
工作人员将一组梅花桩抬到了舞台中央,一只红色的狮子一跃而起,跳上了梅花桩,这只狮子在梅花桩上时而跳跃,时而翻滚,让台下观众揪心。“惊险和诙谐就是沧州舞狮的特色。”演员告诉记者,在舞台上,四只黄色狮子是北狮,四只红色狮子是南狮。“其实南狮一共有4个颜色,分别为黄、红、黑、白。南狮表演的就是三国的故事,黄狮代指的是刘备,红狮指关羽,黑狮是张飞,白狮则指的是赵云,其中黑狮最少见,因为黑狮是狮王的颜色。”这个演出团队的领队刘金礼告诉记者。
“狮子尾巴上有个小机关,我演出时悄悄用手拨动机关,尾巴就摇起来了,这也是取悦观众的一个小细节。”金峰是在梅花桩上跳跃的狮子表演者之一,这个小伙子今年21岁,从11岁时开始练习舞狮。
当列入国家级非遗的辽宁海城高跷秧歌亮相时,观众们多次高声叫好。这种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令人叫绝的是险:一位演员双脚缠住一位演员的腰部,随即腾空而起,“坐桩”的演员在原地团团打转,“这叫单人飞挂。”这支队伍的领队常宏介绍说,除了单人飞挂,还有双人飞挂,可最赚观众掌声的还是“灯笼飞挂”,即9个演员缠住中间的一位演员,十人如同一个大灯笼一样,在地上团团打转 ,尤其是四角的四位女演员完全腾空,就像飞起来一般。
“人挂人”会不会摔下来?“坐桩”的演员承受着这么大重量,还能原地打转,是不是有什么秘诀?表演一结束 ,记者就找到了“坐桩”的演员靳志玉。“我已经58岁了,从 15 岁就开始练习这个。”靳老的一句话让记者吃惊,这么大的年纪如何能带动这么多人旋转。“其实‘人挂人’还是有门道的。主要是一个男演员骑在我身上 ,另外四个男演员搂住我,四个女演员再搂住男演员,这样力度就一层层传出去了,转的时候,脚步一定要快,速度越快越不费劲。”靳老说。
来自杂技之乡吴桥的演员们一亮相,很多观众就乐了起来。一位叫陈平的19岁女孩上台表演了“铁腿功”,只见她躺在地上 ,双脚抬起,将一个重达260斤、缸口直径80厘米的大缸在脚上蹬来蹬去,甚至一个小演员坐到缸里,她也能不费劲地将缸倒立、转动。
表演结束后,记者上前试了试,发现大缸确实是瓷缸。“有的演员是用塑料缸,或空心缸,咱这个是真本事。”陈平说,自己已经练习了4年,天天都要蹬沙袋,一开始蹬80斤 ,后来到90斤 ,一直涨到500斤 ,“有时候练得腿都蜷曲不了,走路都很费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节目已经成功申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2006年还获得全国民间绝活大赛一等奖,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演出上也亮相过。
青岛民间武功“地功拳”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20位武术爱好者上演了“上封剪”“平身剪”“十人打一人”等平时难得一见的地功拳招式,博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20个表演者中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也不过17岁,而他们的师傅正是青岛地功拳的第五代传人刁锡环。刁师傅今年45岁,练习地功拳已经有30个年头了。刁师傅还有一身硬气功的本事。
河北邯郸的气功师傅李军也为记者表演了两个节目。他先是将一把剑身长40厘米的宝剑吞了下去。记者再三端详这把剑,确实没有发现任何机关。“这都是练得,剑身下去后,夹在胃叶上,这口气一定要闭好,要是闭不住,你这么拔都拔不下来,就算把胃拔坏了,这把剑还是被夹住。”李军告诉记者。
李军师傅又表演了一个吞钢珠的节目,他把一颗直径5厘米的钢珠吞下,运气后又吐了出来。其实造假很简单,就是将一个空心球或是外表经过伪装的塑料球吞下去,利用技巧将其夹在嗓子里,根本就不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