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帆:“天堂是座图书馆”——悼任东来教授
张千帆:“天堂是座图书馆”——悼任东来教授[学界师友追思任东来教授(之二十三)]
时间:2013年5月8日 作者:张千帆(北京大学教授) 来源:凯迪社区
“任老师去天堂图书馆了。”5月2日下午6时许,任东来教授的博士生江振春给我发了这则短信。东来教授曾在病榻上对人说,死亦不足惧。因为在他看来,天堂就是一座图书馆,到那里可以继续读书写作。对于凡夫俗子来说,图书馆可是一个够寂寞、够清贫的去处,但东来是一位纯粹的读书人,图书馆正是他的理想安息地。
临终前,他虽然承受着身体的巨大痛苦,大脑却异常清醒冷静,表情亦十分刚毅镇定,完全没有癌症末期病人那种昏沉凄苦的样子。我想,这一定是因为他把天堂这个图书馆当做自己的寄托,才表现得如此从容无惧。中国人祭奠死者,通常是烧纸钱、供菜肴,仿佛就怕冥间没饭吃、没衣穿、没钱花;日后祭东来,却很简单,放几本书足矣。能把图书馆作为自己的安魂之所,足见东来作为读书人的底色。
我不记得第一次认识东来是什么时候,大致是在2000年前后。东来和我都属于“书虫”型,我比他还更严重一点。东来性格比我更开朗,也更善于生活和交际,但是他和我交往从来是为了学术上的那点事,因而平时联系并不多,可以说是“书生之交淡如水”。
现在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他帮着南大(注:南京大学)中美中心的新任主任张罗,邀请我和几位学者去他公寓做客。当时,中美关系因坠机事件骤趋紧张,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聚会上,东来谈笑风生,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印象深刻。从他那里,我第一次听到了“爱国贼”这个称呼。还有一次请一位来访的美国教授吃饭,最后竟实行AA制。我在美国呆得久,当然一点不惊讶。其实我在南大召集学生吃饭,也都是实行AA制,学生也没有意见。
但是在“江湖”上混久了,已很难在国内看到这么有个性的做法。东来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从来是快人快语、直来直去,不恭维、不文饰,说话充满热情,颇有美国风格。有一次在紫金山开会,轮到东来主持,会场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那时我已来北京工作,看到久违的东来风格,备感亲切。
东来爱读书,但绝不是不关心世事的书呆子。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的人。据我观察,他一直有一个美国版的“中国梦”。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个人的天然权利,而东来追求的不只是他个人的幸福。在他的看似幽默的言谈中,不时闪现着一位书生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好几年前的一次经历让我记忆犹新,他和我都参与了南大历史系钱乘旦教授组织的一次项目评审。当时正值孙志刚案发生不久,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大谈起农民的迁徙自由和农民工在城里的不公待遇。席间有人挪揄他说,用他的“美国标准”来要求中国,未免太不现实;不信,放几个农民工在他家楼下住着,每天支起煤炉生火烧饭,看他受得了不。
也许大量农民进城确实会乱,但当代学者最稀缺的不正是东来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吗?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功人士不能为社会公正作出一点牺牲,甚至没有基本的道德是非,哪怕对弱势群体表示一点同情都不愿意,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我原以为,东来也和我一样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白面书生,虽满口“自由”、“民主”、“法治”、“公正”,遇到需要亲身投入的日常事务则退避三舍,理由一概是“没有时间”,却没想到他居然为所在小区的业主自治投入了大量精力,亲自设计方案、起草文件、打印选票,而且乐在其中。后来他成了小区名人,以至下楼散步总是被业主拉住聊天,迟迟回不了家。我相信他这么做并不是出于“大公无私”,首先为了自己家庭的生活更加美好,让小区治理更符合自己和多数业主的愿望,但这种理性的利己主义正是民主自治的要义。
健康的幸福不是靠独善其身修来的,当然也不是从go-vern-ment那里讨来的,更不是靠自己的霸权夺来的,而是在共同维护社群生活环境的一点一滴中积攒起来的。以这个视角看,东来既有点像中国传统士绅,也有点像美国地方精英;他们都是“成功人士”,但是他们都积极投身地方公共生活之中,绝非只是坐而论道的“君子”或闷声发财的“小人”。
东来教授文如其人,他的文章带着热情、生动、轮廓鲜明的个人性格。他长期研究美国宪法,但是他的研究路径和宪法学相当不同。他还不只是单纯探索司法判例的历史,而是将影响判例的政治与社会因素连带写出来,也把法庭内外的逸闻趣事讲出来。
这种研究特色在其大作《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司法的25个大案》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当时也是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只觉得每个大案都写得栩栩如生,全然没有平时阅读宪法判例时那种艰深晦涩的感觉。初学者读了精心挑选的25个宪法判例,即能在欣赏故事之中轻松了解美国两百多年宪政的里程碑。当时就想,这本书肯定能畅销!对于普及宪法知识来说,历史学者很可能比宪法学者更合适。
东来和自己指导的博士生江振春合著的《比登天还难的控抢路》是其治学之道的延续,也是国内探讨持枪权的第一部系统专著。它以丰富的素材和详实的数据,探讨了美国持枪—控抢之争的来龙去脉及未来趋势。对于一个宪法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尤其可贵之处在于对美国联邦宪法第二修正案的形成、发展及最高法院的判例演变提供了极为清晰的梳理。
完稿后,他在病榻上专门打电话来嘱我作序,表现了东来对学术的一贯认真。当时他已经相当虚弱,说话很吃力,只说了两分钟就挂了电话。其实,这点事让振春和我打个招呼就行了。但是对他来说,学术无小事,即便重病在身还是亲自过问每一个细节。东来这种兢兢业业的治学精神体现在他的每一本书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但愿东来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天堂图书馆。此时此刻,也许他正在那里注视着自己的家人,注视着自己奉献过的小区,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默默地为我们的共同事业加油。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13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