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你走好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87579197
本馆由[ 慧梓 ]创建于2012年04月04日

《生前默默助学 死后方为人知》后续 没有丰功伟绩,没有惊天动地,他有的只是一颗淳朴的善心

发布时间:2012-05-27 21:57:58      发布人: 慧梓

 

南国早报   2011-10-01          ■ 本报见习记者 蒋银花

  周利剑生前的留影。家属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蒋银花

  48岁的平果汽车总站客车队队长周利剑,生前默默资助初中女生两年,直到他骤然辞世后家人才知晓(本报9月28日6版曾报道)。连日来,记者走访周利剑生前的同事好友及邻居。人们饱含深情的讲述,搭建了一座沟通生死两界的桥梁,让记者得以走进一位逝者的内心世界:在他的世界里,“善”已成为一种习惯,他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七尺男儿的侠骨柔情

  在周利剑妻子的手机里,珍藏着丈夫发给她的最后3条短信:

  “坐车回来了没有?”

  “回到哪了?”

  “刚才我叫女儿煮肉等你了!”

  女儿小周记得,每次去爷爷家吃饭,周利剑都会用袋子收拾好剩菜残羹,回来的时候,喂给路上的流浪狗吃。

  2008年的一个凌晨,自家养的小狗“嘟嘟”生病死了。周利剑很伤心,一个大男人,竟然泪流满面。“那是第一次见他流泪,我都有点吃惊。”周妻说。

  

  凡事总为别人着想

  今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平果汽车总站客车队办公室。

  “周队长,能不能停一天班啊?”乘务员小韦这样问周利剑。她以为晚上可以停班不发车,她就能与家人过节了。周利剑笑笑,继而摇头:“不行啊,旅客也要赶回家过节呢。”

  走出办公室,小韦有点失望。当晚7时20分,小韦所跟的直达快班就要启动时,周利剑提着一袋东西跑过来:“给你的,今晚辛苦了。”看着装满水果和饼干的袋子,小韦愣了。

  2003年起,周利剑担任平果汽车总站客车队队长一职,负责调配车辆、调整班次、组织司乘人员业务培训、旅客满意率的调查与上报等工作。按照以往经验,此岗位基本上是“三年一换”或“四年一换”。司机陈师傅说:“车队长的工作很繁杂,没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做不来。”然而,在这个岗位上,周利剑一做就是8年,直到病逝。同事说:“他管得好,而且是真心为单位着想、为员工着想。”

  几年前,每逢过年过节,车队开晚班的司乘人员就叫苦不迭,因为返程时车里空荡荡的,有人抱怨说:“浪费成本,大过节的还不能与家人团聚。”

  为了换驾驶员回去休息,有时候周利剑自己出车。不久,他想出了一个“换客”办法:与其他汽车站“联姻”,如平果发往百色的车,可事先与百色发往平果的车联系好,然后,两车在途中的田阳站互换乘客,继而各自返回原站。司乘人员都拍手叫好。如今,在一些重大节日,“换客”的方式常会采用。

  

  善良往往与责任并存

  9月30日,中午2时30分,乘务班班长黄丽丽准时上班。进办公室之前,她习惯性地往办公室一侧的沙发上看了一看。见空空的,才反应过来,“哦,周队长已经不在了”。

  她告诉记者,周利剑为方便司乘人员随时都能找到他,每天中午都不回家,自掏腰包吃个3元钱的工作餐,便在此沙发上小憩。沙发不够长,他便将腿搭在沙发的靠背上。“即便如此,也往往是还没睡着,电话就响了”。

  在做队长的8年里,每个周末周利剑都会到办公室“转转”。其实,对于管理层来说,周末是不用上班的。

  “只要找他,什么事他都会很及时地处理好。”一同事。一次,周利剑刚想吃晚饭,电话就响了。原来,由于乘务人员疏忽,一个学生的行李箱遗失了,让他过去协调。来不及吃饭,周便出门了。对此,周妻早已习惯:“他的电话都是特别多。”在她的记忆中,大到乘客的贵重物品,小到一把钥匙、一把雨伞,周利剑都自己去送还。

  周利剑病故后,周妻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惊讶地发现,一个盒子里整整地放着10本丈夫的荣誉证书。原来,他生前多次被评为单位的“先进个人”,而她却从未听他说过。

  

  积小善成大爱

  9月29日,晚上9时。平果县城某个生活小区内,两盏白炽灯发出耀眼的亮光。几个街坊一边等人过来玩扑克,一边闲聊。

  黄先生说,最喜欢和周利剑搭档了,“这人脾气好”。

  黄先生:“是呀,那晚我想让他替我打几局。唉,谁知第二天他就走了……”

  在街坊邻居们看来,周利剑的“好脾气”是出了名的。“似乎一直都是笑呵呵的。”牌友们表示,周利剑也没什么兴趣爱好,偶尔过来玩玩扑克,且“说话不多”。他们说,看了本报报道之后,他们才知道周利剑默默助学一事。

  陈先生说,他曾看见过周利剑扶一个手拄拐杖的老人过红绿灯。还有邻居说,不止一次看见周利剑施舍路边的乞丐。周妻曾问过他:“不怕他们是假的吗?”“可能是假的,但万一是真的呢?”周说。

  小善积成大爱,周利剑完成了一个普通人的不平凡之举。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