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羽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6343495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8月21日

新型材料专案与测试基地

发布时间:2010-08-21 17:26:2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57年,中国科技代表团到苏联谈判两国科技合作项目时,对一些新型原材料,苏方不肯提供技术资料。而当时,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材料、元件、器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却有相当数量不能自给。为此,1959年12月,中共中央要求:中国的国防工业和尖端技术的发展一定要立足于本国材料的基础之上。接着,经中央书记处同意,组成了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其任务是组织全国力量,加速新型材料的研制、中试和生产。

   谷羽注意到,当时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的着眼点主要在工业部门。对材料研究任务和建设项目的安排,都没有考虑中国科学院。然而,院有关各所根据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安排,以及当时已经掀起的向尖端技术靠拢的热潮,早就对国际上竞相发展的各门新型材料给予注意,并相应地组建了研究室、组。如: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高温防护涂层、有机氟化学、有机硼化学等。在金属、非金属、有机、无机材料方面,科学院有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较好的研究、试验条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应当让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了解科学院,依靠科学院。于是她四处奔走,找国家科委主管新型材料的章敬三局长汇报。又从新技术办公室抽调主管新型材料的处长,陪同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负责人,到科学院与材料研究有关的各所,深入调查、具体协商,使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领导全面了解了各所的情况,并向各所提出了具体任务,批准全院建设17个新型材料中试工厂。新技术办公室抽出将近三分之一的力量,组织落实各所承担“新型材料专案”有关任务。各研究所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干劲更足,工作条件也得到迅速发展。以后数年,相继为“两弹一星”、核潜艇、常规武器提供了规格、品种数以百计的一系列原材料。

   新型材料的发展,要求测试技术要跟上。既要测试材料在常温、静态下的性能参数,还要测定材料在模拟使用条件下的综合数据。1959年末,中国国防尖端产品提出要解决的新型材料品种、规格达7000种。其中一半已做出样品,等待测试鉴定和模拟试验。但是当时既缺测试仪器设备,又没有统一的测试标准。特别是国防特殊应用、特殊性能的材料,测试方法本身就是保密的,国外不发表,文献上查不到。新技术办公室抽调干部,协助党组办公室汪志华主任,对此做了不少调查,写出报告,并通过党组向上反映。

   1959年11月26日,聂荣臻向中央报告提出:“测量和分析技术、高压、低压、高温、低温、辐射等测量技术和分析仪器、高纯度分析技术对保证新材料的质量和进行精确的鉴定,极为重要。建议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规划,建立测试分析基地。”

   随后,院党组书记张劲夫指定谷羽会同国家科委计量局,召集中科院化学、应化、金属、冶金、贵金属、石油化学、自动化等7个所的专家开会讨论。会议提出了一份《新型材料测定计量基点安排方案(草案)》,并报国家科委和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

   1960年2月,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决定由中科院负责组建全国测试基地。于是在科委领导下,谷羽在新技术办公室抽调专人,会同有关部门,对中科院、一机、二机、三机、冶金、化工、建工、国防部五院、总参通讯兵部等17个部门所属100余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将近半年的广泛调查,摸清了需求和承担任务的能力,听取了如何组织的意见。最后提出在全国建26个测试基地和《1960—–1962年测试基地规划(草案)》。建议和规划草案得到国家科委批准。26个测试基地中,由科学院负责建14个。

   经中央新材料小组决定,由科学院负责召开全国各测试基地专业小组会,制定各专业小组的规划和逐年应达到的指标,提出各基地的投资及所需设备,并确定参加专业小组的单位和正副组长。这项不仅涉及院内,而且涉及院外许多单位的繁重组织工作,自然还是落在谷羽及其领导的新技术办公室身上,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全国测试基地建设三年,测试专业技术队伍达1000余人,共安排研究课题近600项,提交研究论文513篇,并向国家推荐了299项做为全国统一标准的测试方法(试行)和若干新的测试设备,为中国尖端技术研究做出了基础技术方面的重要贡献。

   谷羽,在涉足新技术科研组织管理工作的最初几年,就显露出其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较强的组织工作能力。她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和抓住时机,向上提出建议,并在党组领导下,推动职责范围内,甚至本职范围以外的工作发展。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