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籍物理学家叶开沅与《婺剧高腔考》(转)
神州戏曲人物之:衢籍物理学家叶开沅与《婺剧高腔考》(转)
不久前,我收到了衢籍著名物理学家叶开沅老先生的专著——《婺剧高腔考》(与张世尧合作,2004年1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叶开沅是搞数学力学和材料力学的,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是钱伟长先生的高徒,在其从事研究的学科中,他老人家可谓著作等身,在海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叶老不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是一位两栖学者。他搞起婺剧研究来居然也头头是道,我曾于1997年和2002年趁叶老还乡之际采访过他,多次问及这《婺剧高腔考》。如今通读这部著作,使我基本了解了叶老写这部书的缘由与经过。
1926年,叶开沅出生在市区中河沿,老家旧址即今供销大厦。幼年时父母常常带他到各处看社戏。到了少年时代,他们家叶姓祠堂改成了剧院,这就使他比别的孩子在看戏方面更具优越条件,他对婺剧的一些感性认识,便是这个时候孕育成的。1944年至1959年,叶开沅因在北京读书工作,陆续欣赏到梅、程、荀、尚四大名旦,马、谭、杨、奚四大老生,李、张、毛、宋四小名旦等各大名派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他曾经多次为买戏票连夜排队,看戏成了他业余最大的爱好。1957年,时叶开沅在北京大学工作,他观看了来京演出的地方戏——赣剧,这勾起了他对童年常看的婺剧的怀念。那种令人回肠九转的音乐,粗犷古老的表演,传奇性强的情节,数量众多的剧目,在他的脑海里有着深深的烙印。但在当时婺剧还不被人注意。金衢地区是小地方,虽然古代文风很盛,但至今还没有一位戏曲史专家能道出剧的来龙去脉。于是,叶开沅产生了一个念头,研究婺剧。
要研究婺剧,首先便要读书,最初他读了戏曲专家赵景深的《明清曲谈》、《元明南戏考略》、王古鲁的《明代徽调戏曲辑佚》、钱南扬的《宋元戏文辑佚》、胡忌的《金院本书》等。这些著作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写成了《婺剧高腔考》的第一章《研究南戏的新途径》。但受反右牵连,1959年被调到兰州大学工作,研究婺剧的工作便无形中辍了。1960年底,叶开沅回到衢州,访问了当时的衢县婺剧团和浙江婺剧团,采访了江和义、王金龙等老艺人,并带回了一些珍贵的资料——老艺人们的口授十八本古老高腔剧本。这期间,叶开沅经常和兰州大学附中老师张世尧谈婺剧,张世尧也是一个戏迷,使得这位陇西人也对婺剧发生浓厚兴趣,最后两人合作研究婺剧。那次回衢的收获,使叶开沅形成了《婺剧高腔考》第四章《剧目考》的轮廓。1962年暑假,叶开沅开始写初稿,初稿完成后,他给张世尧看,两人都很高兴,因为他们得到了婺剧高腔是明初南戏流转迄今的初步结论。他们给中共中央宣传部写了一封信,报告他们的发现并请求帮助。中宣部很快就回了信:“信已转给中国戏曲研究院,希望你们带材料和戏曲研究院一起研究。”1963年初,叶开沅带着初稿去中国戏曲研究院,很遗憾没有得到支持。但得到了他在衢州一中读书时的老师陈友琴先生的帮助,陈老师介绍他将这初稿交给当时的《戏剧报》副总编戴不凡,请他阅读提意见。戴不凡是戏剧评论家,是严州人,严州、金华、衢州旧时属金衢严道,也是婺剧流行的地区。戴不凡看完稿子后,立刻加以肯定,认为有道理,并向当时的浙江省文化局局长史行推荐了叶开沅的工作。叶开沅后来感慨地说,尽管初稿是那样的粗糙,但不凡先生能透过粗糙看出它的价值。
此后,叶开沅见到了王古鲁先生介绍的一些从日本拍照回来的《词林一枝》、《玉谷调簧》等明代戏曲本子,他发现这些本子与婺剧高腔有深厚的渊源,从而使他更坚定完成这工作的信念。他将初稿交给戴不凡一份,又于1963年秋回到兰州继续写二稿。这年冬天,全国文联举办第三次读书会,戴不凡将叶开沅谈婺剧与宋元南戏和明代民间戏曲的关系的几篇论文介绍给赵景深教授,赵先生看后提了意见,戴不凡将这些意见又寄给叶开沅,赵、戴二位是业内权威人士,不嫌弃外行人的工作,这使他深受感动。
从1964年至1965年初,是叶开沅比较快乐的时期,他经常和张世尧讨论到深夜,在兰大中文系资料室抄古本戏曲丛书,为人们讪笑、怀疑,他也毫不在意。但好景不长,1965年初,张世尧被下放到陇西老家去当农民,两人不能一起讨论戏曲史
的研究了。1965年8月,叶开沅终于完成了这书的定稿,他简直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但不久政治浪潮也卷到他的身上。1965年10月,叶开沅被派到定西参加社教,的力学和戏曲史的研究被中止了。1966年5月16日,“文革”开绐了,再过十天,便是5月26日,他年轻的爱人被这场运动夺走了生命。叶开沅奔丧回来过不了几天,也进了“牛棚”,人身自由失去达十多年之久。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时常想起半生心血的结晶,也想起师友们给他的热情关怀。他曾经写过一首诗,《狱中遥寄伟长、景深师》,表达他对钱伟长、赵景深两位教授怀念:
冬过丹桔林,残霜复草径,
寒风撼翠干,颜色故人欣。
1978年,叶开沅得到了彻底平反。总算万幸,他的《婺剧高腔考》的一些主要章节的手稿,因被作为“反革命”罪证而保存了下来;但其他一些有关戏曲史研究的手抄资料和部分手稿,却散失了。获得了人身自由后,叶开沅第一件事便是寻找张世尧。阔别十多年,一见面就又谈起戏曲史研究来,好几次说到要整理出版这部稿子,但也许是当时国内还不具备气候。此事被戏曲家罗锦堂教授关注,由罗教授介绍给日本东洋大学汉学家波多野太郎教授,两位教授一致肯定了这部《婺剧高腔考》学术价值。1981年《婺剧高腔考》在波多野太郎教授的帮助下,日本龙溪书舍以手抄影印出版该书。这似乎印证了“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俗话。好在《婺剧高腔考》如今由国内出版发行了。
我于戏曲毫无研究,但我为叶老这部《婺剧高腔考》感到骄傲自豪,因为这部书里所论述的是浙西文化,其第九章《槐荫树考》,其剧本就是当年叶老从老艺人口中记录下来的,而且是地地道道的西安高腔。叶老在书中考证,这是一部明万历前的衢州地方戏(民国前衢县称西安县),由此可窥探明以前南戏之貌。《婺剧高腔考》是叶开沅作为物理学家对中国戏剧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http://www.szqj.com 2005-5-18 11:26:08 来源:神州戏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