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鹰老师二三事
在几件事情上,我同傅鹰老师有过接触,至今难忘。
一件事情是傅鹰老师1955年发表在《化学通报》上的那篇《高等学校的化学研究——一个三部曲》。这篇文章的发表,我是投了赞成票的。我看了文章,非常赞赏。我知道,傅鹰是很爱国的。1949年,解放军渡江的时候敢于对企图进行干涉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打炮,这炮声使傅鹰觉得中国人真是站起来了,不受帝国主义欺侮了,毅然决定从美国回来,报效祖国。他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许多批评,也很坦率和中肯。当时我赞成刊物发表这篇文章,并且建议摆在第一篇的重要位置上。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表示称赞的很多。但也有些同志认为,文章表现了对于党的领导的不满情绪。我认为总的说文章是好的,政治上是拥护新中国、拥护党的领导的。后来听说,胡乔木同志就不同意那样的批评,认为傅鹰的文章没有什么问题,这样的批评意见做领导的应该能够听得进去。
第二件事情,是北大整风鸣放期间傅鹰老师的两次发言。这两次1957年的发言,一次在4月27日,一次在4月29日,全文登在中宣部仅供高层领导参考的内部刊物《宣教动态》上,在1957年5月12日那一期上。我参加了化学系教授的小型座谈会(十来个人吧)。我整理了傅鹰老师两次发言的全文。之所以要单独全文整理,一是因为我认为这两个发言内容尖锐,又十分重要;一是因为在《一个三部曲》发表后,傅鹰老师已经成为引人注目且有不同看法的代表性人物。
没有想到,《宣教动态》登的傅鹰发言,毛泽东看了,非常重视,并且两次在党内文件上作了评论。先是在5月1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对待当前党外人士批评的指示中,毛写道:“自从展开人民内部矛盾的党内外公开讨论以来,异常迅速地揭露了各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详细情况,我们过去几乎完全不知道。现在如实地揭露出来,很好。党外人士对我们的批评,不管如何尖锐,包括北京大学傅鹰化学教授在内,基本上是诚恳的,正确的。这类批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于我党整风,改正缺点错误,大有利益······”
接着在《事情正在起变化》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又讲到傅鹰。肯定傅鹰的批评合理、是善意的。为什么毛泽东认为傅鹰的尖锐批评是善意的、诚恳的呢?我想,是被傅鹰这样一些肺腑之言打动了,傅鹰说党“认路比我认得好,我自然跟着他走。但是,党到现在对知识分子的脾气还没有摸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就是把我们当自己人”,“我一生的希望就是有一天中国翻身,现在这个希望实现了,所以我拥护这个政府”。
毛泽东两次亲笔作出评价,认为傅鹰这样的批评是“善意的”,“基本上诚恳的,正确的”,批评的目的是“希望改善关系”,“对于我党整风,改正缺点错误,大有利益。”这样的评价多么中肯,多么重要!6月8日社论和7月1日社论以后,反右派斗争的群众运动猛烈地掀起,许多善意的批评,竟被打成“右派进攻”,使许多知识分子,从大学教授到青年学生,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受到严重的、长久的伤害,直到22年后才得到纠正。这个教训,是很值得研究和记取的。
傅鹰幸免于反右扩大化这场灾难。不久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特邀代表,1962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
第三件事,是在1964年批评“合二而一”论的时候傅鹰对氢和氧化合成水的解释。那时候在报刊上开展了对“合二而一”论的批评和讨论。讨论是形式,实质是批判,“合二而一”被认为就是否认矛盾、斗争,而否认和调和阶级斗争,就是修正主义。在这样的基调下的讨论,实际上是一场过“左”的、简单化的哲学批判和政治批判。但是,在讨论中,主张“合二而一”也是辩证法的同志,举出氢和氧化合成水做例证,认为这就是“合二而一”。所以,如何看待氢和氧化合成水,就成为当时参加讨论的许多人关心的一个学术问题。毛泽东曾说过,对于这样的一些论据,要加以澄清。于是,有人就去听取化学家傅鹰对氢和氧化合成水的看法。《宣教动态》在1964年8月3日“合二而一”问题专刊上登了一条《几位自然科学家谈“合二而一”问题》,其中有这样一段:
“化学系傅鹰(北京大学副校长)说,大家都知道,氢跟氧化合成水,即H2O,但是决不能说,氢和氧‘合二而一’为水,因为氢跟氧不知道要经过几千万次的结合,才有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成水。而这个水,既不同于‘氢’,也不同于‘氧’。”
8月18日,毛泽东同《红旗》杂志组织的一个准备写“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问题的哲学文章的写作班子谈话,我是这个班子的成员之一,记下了这次谈话。毛谈到进化论,人类起源和演化,生命起源和演化,地球起源和演化,由此谈到氢氧化合成水的问题,并提到傅鹰的见解。毛说:“地球原来是死的地球,没有植物,没有水,没有空气。傅鹰说,不知几千万年才形成水,水不是随便一下就变成的。几千万年逐步变成水。水有自己的历史。以前连氢氧二气都没有,产生了氢和氧,才有可能两种元素化合成水。”
8月24日,毛又找于光远、周培源两人谈话,又提到傅鹰关于氢氧化合的见解。
我记下的毛8月18日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在中宣部的部长办公会议作过详细传达。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评价说:“傅鹰讲氢和氧化合成水,并不是简单的‘合二而一’。他这话,讲得倒是有道理的。”
1962年陆找傅鹰等四人谈话,准备任命他们为北大副校长。傅鹰表示,自己做副校长不合适,对领导老爱提意见,有时说话不检点。陆说:“就要你这样坦率地提意见,有什么说什么。”
尽管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被任命为北大副校长,傅鹰老师还是没有逃过“文化大革命”这一浩劫。“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傅鹰老师又被推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可是,1979年傅鹰老师逝世了,我始终没有找个机会,告诉他《宣教动态》登他在整风鸣放中的发言和他对氢氧化合的见解的情况。傅鹰老师本人恐怕始终也不十分清楚这些事的由来和真相,这是十分遗憾的。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