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鹰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傅鹰,字肖鸿,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1919年进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学习,1922年赴美国留学深造,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研究院,从事硅胶自溶液中的吸附现象及液体对固体润湿热的研究,于1928年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受聘任教于沈阳东北大学、青岛大学、重庆大学和厦门大学。1945年再度赴美,继续在密歇根大学开展界面吸附现象及溶液吸附热力学的研究。研究成果卓著,受到国际化学界的关注。 1950年10月,傅鹰基于报效祖国的夙愿,出于科学救国的热忱,偕夫人张锦博士返国任教。1954年,傅鹰夫妇同时由石油学院调至北京大学化学系,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胶体化学教研室并任室主任。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努力,该室成为国内表面活性剂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1955年,傅鹰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世纪50年代期间,傅鹰特别注意运用热力学的方法研究吸附问题,并对混合溶液的吸附研究也十分注意、而他指导的研究课题则更加广泛,贡献是多方面的,取得了众多意义重大的成果。有“混合溶液中的吸附门厂’、“二元混合酸的革取分析”、“正醇类在硅胶上的吸附”等论文发表。 傅鹰不仅是中国胶体化学和界面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同时又是一位赤诚、热心的化学教育家,曾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讲授过基础课普通化学以及胶体科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课程,教学卓有特色:不仅传授知识,更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傅鹰十分重视科学史,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种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以智慧”。 傅鹰在教学中总是不时地强调实验的重要意义,他常用翔实的实验数据来论证理论产生的基础和运用的范围;更经常亲临实验室检查实验课,他严肃地指出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先生讲课通古论今,幽默风趣而富启发性,总使课堂气氛活泼,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化学热力学导论》和《大学普通化学》分别于1967年和1982年出版;他的《胶体科学讲义》深受全国各校师生欢迎。 他兢兢业业从事自己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胸怀祖国科学大业的全局。1955年9月,他以亲身的感受撰写了“高等学校的化学研究——一个三部曲”,诚恳地劝诫导师们端正研究方向;真挚地盼望学生怀抱负、树理想。这篇文章在《化学通报》上发表后,在当时化学界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其合理性则已为以后的历史再度证明。 1962年4月,傅鹰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但好景不长,在“文革”中,他虽横遭百般凌辱和折磨,仍义无反顾,对教育事业,为化学系的建设,切切于心,拳拳在念,直至1979年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