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东方舞大师张均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4861665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2年01月05日

来自全国各艺术院团的尖子演员——张均

发布时间:2012-01-05 11:22:59      发布人: 一米阳光

  东方歌舞团于1962年1月13日宣布正式成立,除了东方音乐舞蹈班的20人以外,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选拔了一大批全国艺术院团的尖子人才。当时被任命为艺术委员会主任的王昆、从中央歌舞团调来朝鲜族独舞演员崔美善、从新疆调来维吾尔族独舞演员阿依吐拉、从内蒙古调来蒙古族独舞演员莫德格玛、从云南调来傣族独舞演员刀美兰等构成了东方歌舞团第一批台柱子,真是人才济济。

  陈毅副总理代表周恩来总理出席了建团典礼,并明确指出,东方歌舞团的主要任务是:创作表演中国优秀民族的民族民间歌舞;学好学像亚洲、非洲、拉美各民族优秀、健康的民族民间歌舞。

  1976年开始恢复东方歌舞团建制以来,张均的工作重点转向了培育东方舞蹈继承者。我和阿依吐拉、崔美善在舞台表演艺术方面,承担了大量的演出活动,1978年,随中国艺术团赴美国访问演出,我们三位各自的独舞表演一炮打响,得到有世界影响的“纽约时报”、“美洲华侨报”、“华盛顿报”等主流媒体的赞扬,变成了中外驰名的“东方三绝”。

  那个时候,在舞台上我们在每一个艺术环节上取得的胜利,都对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产生了应该有的、独特的影响力。在新中国的国际交往中,东方舞蹈塑造的美好形象,令世界看到了新中国与全世界进行友好交往的愿望。

  永恒的“艺术生命”

  张均和刘友兰满载收获,返回了祖国。在印度的时候,张均看到隔壁的一座别墅里,主人躺在草坪上的躺椅上看报,心里羡慕极了。她说:“我当时就想,回国后好好地把腿伸直,美美地睡一觉。”

  谁知,张均回到北京只有两天,印度诗剧《沙恭达罗》的导演白珊,就来登门拜访了,特邀张均担任该剧的编舞。于是,张均征尘未洗,又上征程。她不辞辛苦地奔波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东方歌舞团之间,不但编舞还要教舞。

  艰难的日子又出现了。给《沙恭达罗》剧中伴舞的女孩子们,连印度舞是什么样都没怎么见过,跳起来就更加吃力了。譬如,印度舞中有一个“三道弯”的造型,即把头、身、胳膊自然的扭成“三道弯”,就把女孩子难住了。张均便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口里念着节奏,一遍又一遍地手把手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舞步,一个身段地耐心辅导。

  《沙恭达罗》成功地演出了。在场的印度客人纷纷赞扬“好极了!”国际广播电台一位印度专家评论说:“一般印度人都没感觉是中国人跳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当时,许多人建议张均举办个人的独舞晚会,并预言会相当精彩。关于这一点,张均当然胸有成竹。早在20年以前,她已经具有举办个人独舞晚会的水平,何况刚在印度拼搏了一年之后。但她以更博大的胸怀,从整个舞蹈事业的发展角度着想,认为培养年轻人的事业才是当务之急。

  1982年,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知道,舞台对演员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我也不愿意离开舞台。可是,想到事业的发展,还是应该多让青年人上。”她还说:“舞蹈艺术是青年的艺术。年龄对舞蹈演员尤为重要。我今年已经47岁,不能再多上舞台了,但艺术生命并未结束。全力培养青年演员,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与体会教给他们,由他们继续发展舞蹈艺术。这样,我的艺术生命也就得到了发展。”

  其实,在讲这番话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这样做了。1982年初春,张均便在东方歌舞团举办了印度舞蹈训练班。

  “印度班”开始只有5个学员。她们原来是学芭蕾舞的,毕业后分配到东方歌舞团,用不上芭蕾的专长,正面临改行的危险,个个情绪低落。张均看他们身体素质和形象都不错,就向领导提出试着教一教她们。这些年轻姑娘们非常珍惜这样一个转折,一接触印度舞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人人勤学苦练。

  北京的2月,天气是相当冷的。可是,空荡荡的排练厅没有暖气,只生了两个炉子。根据印度舞的要求,必须光着脚练习。在张均的带动下,姑娘们纷纷脱去鞋袜,劈劈啪啪地跳了起来。一个个脚磨破了,冻裂了口子,大家都不叫苦,贴块橡皮膏继续坚持练习。

  张均太累了,终于病倒在床上,但她没休息几天,又挣扎着来为学生上课,她已经离不开这些可爱的姑娘们……

  “真经”是难以轻易取回的。1986年,已经51岁的张均第4次踏上“西天取经”之路。这次,她不光是来取舞蹈之“经”,同时是来寻求舞蹈训练之“经”。这是一门更复杂的学问。但她没料到,此次印度之行,自己竟遭受了意外的磨难。

  1987年春节来临的时候,中国驻印度大使馆邀请张均去吃饭。身在异国的张均是多么欣喜若狂啊!她洗了澡,换上漂亮的衣服,乘上公共汽车,恨不能立即飞进中国使馆。

  与中国的公共汽车不同,印度的公共汽车没有门,许多乘客不等车进站停稳就往下跳。突然,毫不防备的张均,被拥挤的印度乘客撞下车来,摔成了严重的骨折!她被送进医院,经检查认定,她的右脚三处骨折。医生为她打了厚厚的石膏,告诉她半年才正常。印度教师和中国使馆都劝她回国养伤。张均一听就急哭了,“经”没取到手,怎么能回去呢?她说什么也要坚持学下去!

  谁都知道,跳舞是用脚来跳,脚受了重伤怎么跳舞?张均却从骨折第3天又继续学舞了。她跳不成了就坐在那儿用手来表演,用心去体会。晚上,再做大量笔记,画出一套套舞蹈动作的图形和符号。

  困难是巨大的。她的宿舍像窖洞一样简陋,没有卫生间。上厕所时,她要柱双拐一跳一跳,到50米外的公共厕所去。因为她要到好几个地方学习舞蹈,一路行走极为艰难。幸好有两位中国男学者的帮助,每日用自行车推着她去上课,上台阶时还背着她。有时,男学者来不了,她就柱着双拐一步步移动。她的毅力感动了印度学生。有位印度姑娘在她的石膏上写到:“我的神啊,请让她快些好吧!”

  整整3个月啊,张均没有洗澡,这对一个极爱清洁的女人来说,是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啊!印度的夏天来得早,又闷又热又痒,她咬牙忍着,一天也不停止学舞。3个月后,谢天谢地,拆去了石膏。可她吃惊发现,由于肿的缘故,右脚变成“大象的脚”了,天哪,这怎么跳灵巧的印度舞呢?

  练!苦练!张均下了狠心,开始用脚跳舞。上课的时候,仅练跺脚的基本功,一练就是一个多小时。刚刚拆去石膏的脚,跺在坚硬的水磨石地面上,一阵阵钻心的疼痛。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脸色越来越苍白,张均也不肯停止。为了充分表现出舞蹈的丰富含意,她还要随时做出微笑,幽默的一系列表情。

  又是3个月后,奇迹发生了!由于勇敢顽强苦练,张均的脚恢复了正常,她学会了许多新的印度舞蹈。她的教师、印度卡达克舞之王感动地称她“坚石女人”,并以一位印度女神的名字叫她“霞(女右加农)”。

  再次返回祖国的张均,以更高的标准和水平培养新人。她不但继续培养年轻人,还招收了五、六十名小学生。从小开始严格训练。

  张均热爱印度舞,也更珍爱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1990年1月10日,她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一个梦想,即集多年研究东方舞的心得,设计用对比的方式将中国新敦煌舞姿与印度舞蹈同时展现在同一个舞台上,让观众们赏析这两大闻名世界的舞蹈鉴赏晚会,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赞扬。印度驻华大使任贾德用流利的汉语称赞说:“这是为印中建交40周年准备的最精美、最真挚、最有价值的献礼。”他还表示要把这台晚会介绍到印度去。其他一些外宾则称这台晚会是一枝展吐友谊芬芳的鲜艳美丽的并蒂莲。

  就张均来说,这次晚会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向艺术界向中外观众,展示年轻一代东方舞演员的风采。譬如,她的学生车秀清、赵永斌等人表演的《舞神之舞》等各派印度舞蹈,已达到技艺娴熟的程度。9岁的小林萍是她的得意弟子,小姑娘出场,格外引人注目。新闻界欣喜地评论道:“9岁的林萍是深得张均真传的舞蹈新苗,她以扎实的基本功和纯正舞韵表演的《提拉那》,博得了观众极为热烈的掌声。”《北京晚报》则干脆称小林萍“舞蹈福童”、“张均的得意高徒”。看到东方舞后继有人,被誉为“舞星唐三藏”的张均能不深感欣慰吗?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一个艺术家的事业如果被一代代人继承下来,她的艺术生命不就是永恒的吗?

  不过,张均自己说:“取经也好,传播也好,我不可能把这件事做完。我只完成了上篇,下篇交给学生们去做了。我相信,学生一定比我做得更好,下篇将会更加精彩!”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