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葆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485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30日

离乡60载 曹葆华长子重返故土

发布时间:2010-09-15 17:33:28      发布人: 天堂墓匠

 http://www.scol.com.cn四川在线来源:乐山晚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近日,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在离家半个多世纪之后,回到了故乡——乐山。这位老人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曹葆华的长子曹中德。回到故乡他百感交集,禁不住落下一行清泪。此次曹中德老人带来了曹葆华珍贵的手稿资料,还带回了他建设故乡乐山的一腔热情。

  乡情

  阔别60年重回故土


  “离开乐山60年了,还是昨天的那座小城,又仿佛不是,它变漂亮了,变得更加华丽。”一位老人这样感叹着。这位老人正是曹中德,他一直生活在俄罗斯,回到阔别60年的故乡,感慨良多。

  1月31日,他在堂兄弟妹的陪同下来到中心城区城郊瓦厂坝,在爷爷曹俊耀的坟前送上鲜花、添上一把泥土,并在祖先坟前长跪不起。祭过爷爷,曹中德前往郭沫若故居,在郭沫若故居,他触景生情,嘴里念念有词:我曾经生活的院子也有这么大,有花草有树木,爷爷奶奶、堂兄弟妹对我们母子俩特别照顾……

  “我要吃豆腐脑和夹饼,那是我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出国后,就再也没吃过。”离乡60余载,他对家乡的一切还是那样熟悉,乐山小吃夹饼和豆腐脑,还有井研的泡菜都是他最怀念的。在峨眉山市,他拒绝了友人的盛情,来到一家很普通的小吃店,一手端起热气腾腾的豆腐脑,一手拿着夹饼,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那一刻,他的眼角分明盈满了泪水。“好吃!好吃!还是家乡的味道。”

  站在大渡河边,他用自己略带乐山味的普通话告诉记者,曾经的大渡河是波涛汹涌的,河水很湍急,乐山城也没有现在这样繁华。

  感受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品尝过家乡的美味,曹中德道出了归家的心愿。“我要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当听说乐山港在不久的将来会升级为“成都港”,很快将有飞机场……他紧皱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舒心地笑了。

  “我在乐山生活过几年,对乐山很多地方都有印象,但现在一切都变了,乐山这座城市越来越美丽。” 曹中德告诉记者,1937年,他3岁,曾跟随母亲回到乐山,在乐山读完小学和中学。1949年,15岁的他被父亲接到了北京。

  60年后,曹中德回到了乐山,他不仅准备将父亲曹葆华的诗文资料赠给市图书馆和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图书馆,还欲为父亲出本比较全面的诗集,这本诗集中有很多作品是以前没有面世的。此外,他还想为乐引资。精通俄语、英语的他,在莫斯科国际南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他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识增进乐山与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的交流与合作。他表示,自己钱不多,但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事。

  珍藏

  珍贵手稿现身乐山


  曹中德此次回到乐山,随身携带了三卷珍贵的手搞,一卷是诗稿《生产之歌》,另外两卷是翻译作品《唐丽亚》、《前线插曲》,两部翻译作品是前苏联时期的革命文学著作。

  曹中德拿出一个塑料包,从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摞油光纸。“这是我父亲的手稿,都是他一笔一画抄写的。”记者看到,这三卷手稿虽然已经历60多年,但油光纸上的墨迹非常清晰,三卷手稿都保存得非常好。

  曹中德说,《生产之歌》诗稿,由其父曹葆华在1939年到1941年期间创作。这一时期,曹葆华弃笔从戎,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这些诗歌真实地记录了曹葆华由一个热血青年,到投身革命的心理轨迹。曹中德称,这次他特意把这些珍贵的资料带了回来,就是希望能把这些资料留在乐山,让后人去研究它。

  曹中德告诉记者,发现这些手稿还有一个故事。那是1982年,茅盾先生去世后,陈小曼在整理茅盾生前住过的房子时,无意中在茅盾先生的资料堆里发现了曹葆华的手稿。由于曹中德和茅盾的家人比较熟悉,陈小曼在发现了这些手稿后,就写信告诉他:这三卷手稿弥足珍贵,《生产之歌》表现了曹葆华的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译稿则表明了曹葆华对翻译工作的认真和执着,这三卷手稿对研究曹葆华生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陈小曼将手稿转给他保管。

  “《生产之歌》是父亲一部从未完整出版过的诗集,他在诗中抒写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奔赴革命圣地的心情,描述了沿途景色,以及在‘鲁艺’的生活和延安大生产的场面,现在读起来仍非常感人。这本《生产之歌》应该算作父亲的第六本诗集了。”曹中德说,家庭的熏陶是父亲从诗人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他的爷爷把儿子送去读私塾,然后又读大学,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业有成,为国家做贡献。

  记忆

  我的父亲曹葆华


  “父亲自幼勤奋读书,有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但喜欢新诗、新文学。”曹中德告诉记者,一天早晨,曹葆华将他叫到床前吟诗,曹葆华自己也吟。当时,父亲从延安带回一大木箱诗稿,回到乐山继续天天作诗,创作后还要征求自己兄妹的意见,也向曹中德征求意见。“父亲是位浪漫的诗人,他年轻时代写了很多情诗,很是出名。”曹中德笑笑说。

  曹中德记忆中,父亲做事非常认真,但在生活中却是位很随意的人。他随时随地都要请教于人,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是大翻译家,他曾虚心向很多人求教俄语。曹中德告诉记者,父亲身上极具学者和学问家的风范,他的记忆中父亲是个和蔼可亲、幽默的老人。

  曹葆华对儿子的学业很关心。曹中德记得,他在北京俄语学院读书时,一次,他和同学用俄语演出,得了第三名,父亲非常高兴,就奖励了一支笔,希望他能更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将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曹中德说,直爽和勤奋是父亲留给他的最大印象,父亲非常喜欢勤奋的人,这对自己的成长和工作影响很大。曹中德给记者提供了一些资料,其中有巴金、朱湘写给曹葆华的信件,巴金在给曹葆华的信中写道,曹葆华极其热烈、极其深厚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愿意多做工作,多贡献自己的一切,他想活下去,长久地活下去。

  讲述

  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中德还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父亲曹葆华鲜为人知的两个故事。

  1975年到1978年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曹葆华虽然身患重病,但是仍为国事忧虑,心急如焚,双目先后失明。在曹葆华生病期间,他常闭目吟诗,偷偷地一字一句写下了数十首诗歌,一直都没有被人发现。直到1978年9月20日,曹葆华去世后,家人在清理他的衣物时,才在他的内衣口袋里发现了这些诗稿,这些诗都是写在一张张小小的纸条上。“红日临空天下乐,妖风扫地谁不愁,历史长河催人急,病枕不眠望九州。” 这是他最后一组作品,1978年12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为纪念曹葆华刊登了其中的六首诗歌,这些诗句用犀利的语言,鞭挞了“四人帮”的罪恶行径。

  曹葆华在工作和学习上是个很严谨的人。1949年7月,毛岸青在中宣部编译室任俄文翻译,曹葆华是编译室主任。当时,因为毛岸青刚回国,其国学基础不好,毛主席点名让毛岸青认曹葆华为师,曹葆华很谦虚地说他俄语不好,刚好两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此后,曹葆华和毛岸青工作生活在一起,常常在一起讨论译文。有时候,为了翻译一句话,他们边吃饭边用英语讨论,时常争得面红耳赤,但两个人亦师亦友,关系非常好。

  思考

  打好乐山名人牌


  “乐山历史文化悠久,滋养出了郭沫若、曹葆华等一批革命家和文化名人,乐山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就要深入挖掘历史,尤其要对有影响力的名人的资料进行整理挖掘。”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乐山文化名人魏奕雄说,乐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抚育了翻译家、科学家、电影电视人、文学家等不同类型的名人,他们为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后人还在继续为中国做贡献,也是乐山的荣耀。“曹葆华的手稿,能放在市图书馆,对曹葆华研究者和青年人都有很大的好处,尤其对青年人的思想将有很大的启迪。”魏奕雄对记者说,乐山打造文化名城,打好名人牌至关重要。

  “曹葆华是继郭沫若之后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在现代诗歌史上有一定的贡献。尤其是曹葆华翻译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乐山人应该为有这样的大翻译家感到骄傲,所以,整理曹葆华的资料,深入研究其著作和作品,对打造、丰富乐山的名人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直在执着研究曹葆华生平的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中心教授陈莉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王建锋 张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