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3日的《乐山晚报》得知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曹葆华的长子,离乡60载现已75岁的曹中德教授从俄罗斯回到故乡乐山,并带来了曹葆华珍贵的手稿资料,还带回了他建设故乡乐山的一腔热情的消息,我万分激动。无论从“名人之子的题签专题”的角度,还是乐山名人的研究角度看,我都决定一定抓住难得的机会与曹教授见上一面。
4日早上,我马上与《乐山晚报》报道此消息的记者张波和长期从事曹葆华研究工作的乐山师院教授陈俐进行了联系和了解,最后决定由张波记者中午采访他时,完成签收任务。
曹中德先生在堂兄弟妹的陪同下在大姐饭店吃午餐,我和记者应邀陪他们吃了半个小时,后到《乐山晚报》社进行了后续跟踪采访。
从资料上得知曹中德先生也是中国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曾任天津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学系系主任,联合国国际信息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驻俄罗斯代表。现任莫斯科国际南可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斯科华人华侨教授协会副会长。
在记者采访的空隙,我见缝插针找曹中德教授题词。曹教授知道我从事的收藏事业,对给我题字十分重视,经认真打了草稿之后,他工工整整在“乐山市科技协会2009年有奖贺年片”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父亲曹葆华一生勤奋工作和学习。我将他的诗歌《她这一点头》译成俄语,在俄报刊发表,编入文集,并在莫斯科中央文学家之家朗诵,这是我为父亲做的一件事,特别高兴。”(注:《她这一点头》是曹葆华先生的诗歌名篇)
当曹中德先生写完贺卡时,我又提出一新问题:“曹教授刚才写道,父亲《她这一点头》在俄报刊发表,编入文集,请问是哪一文集?”曹教授又认真地在我拿出的另一张贺年片上写下了说明文字:“《中国廿世纪诗歌和散文》精装俄文版,800多页,其中有父亲曹葆华的《她这一点头》等几首诗。”
今天见到曹中德教授非常高兴,60年回故乡,难得一见。我不仅收获了先生的两张亲笔题词长文,更收藏和见证了曹中德先生对父亲的深爱与故事。
[现代爱情诗]她这一点头曹葆华
她这一点头,
是一杯蔷薇酒;
倾进了我的咽喉,
散一阵凉风的清幽;
我细玩滋味,意态悠悠,
像湖上青鱼在雨后浮游。
她这一点头,
是一只象牙舟;
载去了我的烦愁,
转运来茉莉的芳秀;
我伫立台阶,情波荡流,
刹那间瞧见美丽的宇宙。
“我在乐山生活过几年,对乐山很多地方都有印象,但现在一切都变了,乐山这座城市越来越美丽。” 曹中德告诉记者,1937年,他3岁,曾跟随母亲回到乐山,在乐山读完小学和中学。1949年,15岁的他被父亲接到了北京。
60年后,曹中德回到了乐山,他不仅准备将父亲曹葆华的诗文资料赠给市图书馆和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图书馆,还欲为父亲出本比较全面的诗集,这本诗集中有很多作品是以前没有面世的。此外,他还想为乐引资。精通俄语、英语的他,在莫斯科国际南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他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识增进乐山与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的交流与合作。他表示,自己钱不多,但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事。
珍贵手稿现身乐山
曹中德此次回到乐山,随身携带了三卷珍贵的手搞,一卷是诗稿《生产之歌》,另外两卷是翻译作品《唐丽亚》、《前线插曲》,两部翻译作品是前苏联时期的革命文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