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思·沃尔兹将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
1924年6月8日,沃尔兹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Ann Arbor),父母学历不高,但其天资聪颖,本科就读于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主修数学,后在毕业前改攻读经济学。沃尔兹毕业后一度从军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
战后,沃尔兹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他后来回忆,当时他发现自己对经济学的兴趣不大,自认成不了一流经济学家,所以一度想尝试其他专业,包括英文文学和政治学。很快他又发现自己理性大于感性,当不了诗人或作家,于是下定决心攻读政治学,可因哥大教授的人事变动,最终沃尔兹将其原本副修的国际关系学作为学术研究方向。
一番无心插柳之下,早年间所学的数学、经济学等使其能够融会贯通各学科所长,他借鉴微观经济学理论,重新构造了现实主义理论,即“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或称结构现实主义。1954年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1959年出版的《人、国家与战争》(Man, the State, and War),改编自沃尔兹的博士论文,这是他对政治学的第一个贡献。他整理了既有的国关理论,将发生战争的原因,分成三个分析层次。
第一层次为“人性”和“个人作用”,例如战争发生因为人性本恶,或因为希特勒等个人的好战决定。第二层次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例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
沃尔兹觉得前两者都是常数,而非变量,所以无法解释“为何既然人性本恶,人们却有时战争,有时和平,或是为何同样一个民主政体却会有时打仗,有时休兵”。
由此沃尔兹引入了第三层次,即“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结构”(the anarchic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是导致战争的根源。
1979年沃尔兹出版了《国际政治理论》,基本上统一了现实主义理论。他扩展了第三层次分析,使之成为“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从此取代老一辈“古典现实主义”的汉斯·摩根索和爱德华·卡尔,成为现实主义新的一代宗师。
“沃尔兹理论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将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该书出版之后,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权力与相互依赖》作者之一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如是评价。
曾将上述两本书翻译成中文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指出,“在国关界,没有任何理论是人人服气的,但沃尔兹开创的层次分析法,如今已广泛运用在国关研究领域,他的结构现实主义虽被诟病为‘过于依赖一两个变量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进行解释’,但该理论的优点就在于理论的解释力和简洁性,在国关学科内没有任何其他理论可以与之媲美,可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信强认为,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亚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学术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三者实际上都只能解释一部分现象,而我认为新现实主义的规律性更强。”
2011年,沃尔兹接受Theory-talks网站专访时说,如果时光倒流,他再重写一遍《国际政治理论》,他会多写一点“单极体系”(unipolarity)。“现在后冷战时代,世界处于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中,我想增加一个章节,专门谈谈单极世界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