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思·沃尔兹提出“核武器悖论”
在沃尔兹逾一甲子的治学生涯中,曾引发巨大争议的是其在1981年论述的有关“核武器扩散也许可以使世界更和平”的观点。
1995年,他与斯哥特·萨根合著《核武器扩散:新争论》,针对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的核武扩散问题,在主流意见普遍反对核武扩散的背景下,沃尔兹逆向思考,主张核武在主权国家间的有限扩散可能反而是件好事。他的论点在于,核武器是终极的纯防御性武器,其威慑力正在于其不可使用性。
简单地说,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不会用常规武器挑战有核国家,因为必败;两个有核国家之间一旦有一方用上核弹,对方必会以核弹反击,如此一来,唯一的结果是世界末日。所以,如果大国都有了核武器,那么常规武器的战争就会消失,核战争也会消失。因此,最有能力导致世界毁灭的武器很可能也是最能促进世界和平的工具,“核平”的恐惧使得“和平”变得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核武器悖论”。
曾翻译过沃尔兹于2008年所著最后一本专著《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副主任刘丰指出,沃尔兹有关核武器扩散的理论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理论由于推理严密性和逻辑完整性,从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但关键问题在于现实中,拥核大国是否能够接受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
沃尔兹给美国《外交政策》撰写的最后两篇文章都与伊朗核问题有关(分别刊登于2012年七/八月刊与九/十月刊),他在文中坚持自己一生的观点,认为伊朗拥有核武器,“能够在中东建立更持久的军事力量平衡”。不过,沃尔兹在2011年接受Theory-talks网站专访时,也部分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核武器扩散的结果不是要让世界各国都拥有核武器,“大概极限在12个国家左右吧。现在人们都在谈伊核问题、朝核问题,可是从苏联等国的例子可以看出,斯大林在没有拥有核武器的时候,在对外政策上显得更为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