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超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293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28日

魏景超-生平简介

发布时间:2010-12-08 09:58:05      发布人: 天堂墓匠
        魏景超幼年,正值军阀混战,天灾连连,他目睹农民颠沛,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从而立志农业。他想从农业教育入手,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农业技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经常放弃假日休息,或到暑期学校选修课程;或到外地参观实验室和农场,学习他校的特长与不同的实验方法;或访问老教授聆取他们的经验和新见解;或在图书馆里埋头钻研;或外出采集标本;或在室内观察显微切片。他每日往往工作16小时,不到作业完成或实验有了满意的结果,不肯罢休。他也有忙得厌倦的时候,但每一想到祖国多灾多难,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便忿然而起。他想自己是中国人,又是公费留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做出成绩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
  他在写博士论文《菜豆锈病抗病性的变化》的时期内,进行了豆类植物对锈菌各种不同的反应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细胞学等一系列的试验。深知植物抗病力的性质是寄主与寄生菌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寄主与寄生菌细胞的死亡是由于二者所产生相对的“毒素”和“抗生素”的作用;环境因素对抗病性强或弱两端的植物影响不大,但对于既抗病又感病中间型的植物则有影响,可能是由于二者互相干扰,失去平衡而倾向于抗病一端或感病的另一端。从而初步阐明了植物对寄生菌抗病力的原理。他竭力利用一切设备和时间,勤学、勤问、勤记、勤思考,摄取外国的新知识与新技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文献、读书笔记、专题卡片等。当他回国时,正值日军侵华,抗战爆发。他所乘的“胡佛总统”号轮,因急于撤退美侨,交运的书箱未及卸下即启航。后该轮不幸被日机炸沉。他那苦读3年以汗水换来的笔记和书籍也都葬身于太平洋底。
  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开始,金陵大学仓促西迁,经长途跋涉于次年抵达成都。他开始执教,并着手编写讲义,指导实验;不时外出至灌县青城山和新都县采集标本,调查附近农作物病害的概况,为授课和应届毕业生的论文课题作准备。他先后授过普通和高级植物病理学、作物病害、真菌学、细菌学、植物免疫学和病毒学等课程。但正式出版的仅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和《真菌重要目、科、属分类检索表》。他的教学笔记仔细工整,讲课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在实验室里,他仔细观察每个同学的操作,随时予以指正;在田间时,他认真传授观察作物病情和采集标本的知识。同时,他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亲自率助教采集作物病害和真菌标本;亲自拍摄病症照片,绘制讲解图表;也亲自指导或参加制作教学挂图等。
  魏景超在教学工作中的另一特点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既严格要求,又关心倍至。他对低年级学生着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对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撰写报告等,以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50年代,他集中大部份时间和精力培养真菌分类和植物病毒学人才。当时校内外就学的约有十余人。他按各人的进修计划进行个别指导,耐心细致,诲人不倦。对年轻助教则要求课前作充分准备。给予必要的示范;上课时经常跟班听讲,记下优缺点,课后加以指正。
  他对同学的学习要求严格,同时又很关心他们的生活。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与老同学凌立(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植病处主任)常到外校兼课,将其所得,资助家在沦陷区或家境困难的同学。有时在周末组织郊游,率领同学去欣赏风景,同时采集标本,寓教于乐。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