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病害研究的知名学者魏景超
重视田间调查,取得多项成果
早在1930年,他就从稻病普查入手,曾3次到江、浙稻区调查研究,1931年发表《江浙稻作病害的调查报告》,记述了稻病15种。并对分布普遍、为害较重的稻热病和纹枯病,讨论了外界环境对它们发生的影响。以后对江苏稻区作了更详尽的调查和研究。1933年发表《江苏稻作病害》,所发现的稻病增至19种。详述了每种病害的土名、为害程度、症状、病原形态与生活史以及水稻品种的抗病性等。1934年,他总结了5年来对稻病的调查研究结果,发表了《稻作病害》,文中所列稻病扩至21种,并确证其中发生普遍而为害严重者有5种:胡麻斑病、稻热病、纹枯病、白秆病和黑条病。其中以稻纹枯病为害最烈。早在1930年秋,他随戴芳澜在沪宁线附近作过调查,其后,他又单独赴沪、宁、杭地区调查,并进行各种试验。1934年发表了《稻纹枯病》,指出此病是江浙稻区主要稻病之一,受害稻株常达10—70%,损失甚大。该文论述了病原菌的形态、生理、病理、防治措施、并列出有关文献,极具参考价值。
1930—1936年间,他与林传光共同研究严重发生于苏南和浙北的稻胡麻斑病。1936年发表了《稻胡麻斑病之研究》,阐明了这种病的历史、病原菌及传染试验(由魏景超撰写),以及传染与防除(由林传光撰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他响应政府关于增产粮食的号召,重新开始了稻病的研究。当时江苏水稻烂秧严重,省农林厅与南京农学院合作于1952—1955年进行烂秧的调查研究,其后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也参加研究。1955年发表《江苏省的水稻烂秧问题》,论述了生理性烂秧发生的条件、发病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在此期间,他还到江、浙、皖调查中晚稻的病害,写出《江浙皖中晚稻病害调查杂记》,报道了6种稻病,以稻瘟和白叶枯病最为严重,对症状和防除措施也有阐述。
魏景超研究稻病十分重视田间调查,如在1954年特大洪水时,他虽已患病。四肢乏力,但仍与江苏省农林厅领导和其它同仁进入沪宁线水深没膝的灾区,踏田勘察,研究再生稻的可行性,以挽回水稻受淹的损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前所长周家炽研究员说:“1934年我与魏景超一同到闽、粤、桂三省考察,对他的田间调查研究方法,颇有切身的体会,获益不少,……感受至深。”
为准确诊断病害,编写成功《水稻病原手册》
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生活的水平,支援工业建设,国家需要更多的粮食。但我国水稻生产,因病害造成的损失不下10%。要做好稻病防治工作,准确诊断病害种类是个关键。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而病原的鉴定又是诊断中的首要步骤。为此,魏景超于50年代中期受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委托,着手编写《水稻病原手册》,以期有助于鉴别水稻病原。此书记载了我国已发现和国外报道过寄生于水稻的微生物约250种,以真菌为主,兼述及细菌、病毒和线虫,附有形态图和必要的检索表,对一般病原菌概述了其生理特性、地理分布、寄生情况和参考文献。对重要病原菌还简要说明其诱致的症状,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
该书是诊断稻病的工具书,多年来已为国内外同行所采用或引用。1972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欧世璜教授所著Riee Diseases一书,多处引用《水稻病原手册》中的检索表和形态的描述与插图。1979年日本京都大学农药研究所津田盛也教授来函,拟借访问南京之机与魏景超见面,并说已将《水稻病原手册》推荐给日本,发表于《日本真菌学会会报》上,要求索取原著。当时魏景超已病故,只能由家人函复,将书寄出。198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林克治教授(前金陵大学植物病理系毕业生)回国访问,也表示拟将此书译成英文版本,供东南亚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