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退休教师欲拿10万元退休金以儿子名义助学
然而,第一句话刚说完,叶含珍老人突然沉默了很久。
过了好大一会儿,她才声音微微颤抖地说出了一句话:“想到这个节日,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我和老伴想把这几年积攒的退休金拿出来,用儿子的名字设一个助学基金。这,这也算俺两口帮儿子为教育事业多尽一点心吧……”
记者 常亮
焦作晚报 记者 杨景鹏 冯新瑞
书房里,整齐摆放着儿子生前看的书、为学生批改的作业本
9月7日上午,叶含珍和老伴焦淑良回到焦作河南理工大学博士楼静苑小区的家中。
红苹果、紫葡萄、黄香蕉,遗像前,叶含珍老两口摆满了各种儿子生前最喜欢的水果。
走进书房,儿子生前看的书、为学生批改的作业……一件件与教育相关的物品,都被老两口摆放得整整齐齐。
稍稍抬头,一张写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大字看起来格外醒目。叶含珍说,这句话,就是儿子生前的座右铭。
河南理工大学的好教授,父母心里的好儿子
老两口的儿子叫焦红光。
在百度输入“焦红光”3个字,会有这样的介绍:生前作为大学老师,他的事业称得上辉煌,他是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一级特聘教授,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矿物加工系教授,河南理工大学煤矿资源综合加工利用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高校矿物加工与矿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在父亲焦淑良心里,对焦红光有这样一句评价:“他干工作很要强,要干,就一定要干最好!”
在母亲叶含珍嘴里,经常会这样夸奖儿子:“红光是煤炭高效洁净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团队的带头人,就连我国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清如也很欣赏他。”
然而,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中,焦红光却在今年的5月16日,永远离开了大家。
焦红光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
“红光1992年从淮南矿业学院选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刚开始在焦煤集团鑫珠春选煤厂工作,但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相继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生和博士,7年前,他来到理工大学做了一名老师。”焦淑良说。
在他们眼里,焦红光仅仅是一名学有所成、术业有专攻的大学老师,但在焦红光的学生眼里,他是严厉的师长,更是困难之际能伸援手、困惑之时能答疑释惑的益友。
其实,与儿子焦红光一样,焦淑良和叶含珍老两口当年都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工作狂。
焦淑良今年70岁,叶含珍69岁,两个人的祖籍都在安徽亳州。
20多岁的时候,风华正茂的焦淑良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参加支援国家建设分到焦作矿务局王封区队做技术工作,师范院校毕业的叶含珍则在王封矿学校教语文,后来师资力量紧缺,焦淑良也来到该校教数学,成了一对教师夫妻。1994年,河南煤化永煤集团开了新矿后,已经50多岁的焦淑良和叶含珍,又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刚建立的永夏煤区第一中学教学。直到1999年退休,两位老人从事教学已有30余年。
“其实,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教师。”每次提起教师这两个字眼,叶含珍的感触都特别深,“我们家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世家,一家人都把一生的精力放在了教育事业上。”
“这是我们对儿子最好的支持”
焦红光走了。
他撇下的,不只是他最爱的学生和教育事业,还有他潜心钻研、刻苦攻坚的科研项目、工程实践……
“与其沉浸在悲痛中,不如去尽力完成儿子未竟的事业,帮助更多和儿子同一个专业的孩子们完成学业。”焦淑良说:“我和老伴决定拿出自己的10万元退休工资,在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系设立以焦红光名字命名的基金,帮助学生们在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把他对学生的大爱延续下去。”
“虽然我们两口只能靠退休工资攒钱,但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如今,已经跟随女儿将户口转到郑州的两位老人,平日里主要忙的事儿就是帮女儿看看孙女。但说起设立基金的事儿,每月只有2000多元退休工资的叶含珍语气坚定:“我和老伴每月加起来能领5000多块钱的工资,生活上节省点就行了,一定要把这个基金做下去。”
焦红光所在学院的领导获悉老两口想法之后,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退休金还要用来养老,院领导曾委婉地劝老夫妻俩再等等。
焦红光的学生高艳阳听说这件事后,也劝慰他们等到老师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再一起商量,并希望用自己挣得的工资推动基金,不能花老两口的养老钱。
然而,老两口对做基金的事情始终态度坚决。
“我们要做,这是我们对儿子最好的支持。有了这个基金,我们感觉儿子仍然站在他最喜欢的讲台上。”叶含珍说,每次想到这些,自己和老伴就觉得前面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父母的生命在子女身上延续,老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们拿出退休金帮助我儿子的学生,这就是教师精神的最好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