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许文生同志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三
“有啥困难,到县里找我”
2008年,返乡创业的尚旺投资30万元,在固阳县成立了第一家野猪养殖场,准备大干一番。“有一天早上七点钟,突然来了一辆车,绕场转了一圈后,从车上下来一个人,问我为啥回来,我说家乡太穷了。他又问,做事业的话你得给自己找一个可以坚持下来的理由,你找到了吗?我说找到了。他很兴奋,说你有这种信念,肯定会成功的,有啥困难,到县里找我。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县委的许书记。”尚旺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许书记时的情景,不禁黯然,“正是他那句‘有啥困难,到县里找我’,越发坚定了我干下去的信心。”
在许文生的关注和支持下,尚旺的野猪养殖搞得红红火火。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春节前后,尚旺的父母相继离开了他,孝顺的尚旺陷入了失去双亲的痛苦中。同时,他从外地引进的几批野猪种猪因不适应当地气候成批死亡。亲情和事业的双重打击让尚旺心灰意冷,甚至产生了放弃养殖的念头。就在这个时候,许书记及时地出现了,“他问我有什么困难?我说缺钱,贷款也贷不下来。他见完我第二天下午就有人给我打电话,帮我贷款30万,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
尚旺永远也忘不了他和许文生在大巴车上的一次交谈,“有一次我们坐在大巴车上,看到路边一头母猪带着一窝小崽,他回头就对我说,尚旺你看到没有,我当时上学的时候,我母亲就养着一头母猪供我上学,她都能把我供出来。你想你带着这样的情结回到家乡,试想一下将来你会让多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这样一说我突然感觉到我养猪也很伟大。”
而这一次交谈,尚旺也把它看成是许书记对自己的期望,是许书记交给自己的任务。为此,他越发努力地搞野猪养殖,如今,哈农牧场是闻名全市的养殖基地,野猪养殖规模达到650头,种猪120头,不仅为当地的11位农牧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带动115户农户搞起了野猪养殖,使大家的生活蒸蒸日上。“没有许书记,就没有我尚旺的今天,更没有100多户农户富裕幸福的今天。”
“给人民群众实惠是我们的出发点,落脚点。”
金山镇二社村的单大妈虽然没有见过许文生,但她也和尚旺一样,认为许书记是她的大恩人。单大妈所在的金山镇二社村,曾是固阳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地流传着“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笸箩,煮一锅”的顺口溜。因为穷,村里的很多汉子娶不上媳妇,二社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2007年11月12日,许文生到固阳工作第二天,他就来到二社村调研。
那天,许文生从村头走到村尾,转了一户又一户。眼前到处塌房烂院,无所事事的男人靠着墙角晒太阳。几个小时走下来,许文生眉头紧锁,面色凝重,他跟固阳县委办的侯军说:“解放这么多年了,固阳还有这么穷的地方,真让人心疼呢。”
这次调研深深地触动了许文生。半个月后,固阳县召开了中共固阳县委十届三次全委会,许文生在会上提出了全面实施“收缩、转移、集中”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要整体搬迁转移不适宜人居的自然村200个,减少农牧业从业人口8万人的具体目标。
为了这一承诺,许文生领着班子一班人,跑资金要支持,累计投入近7000万元,整体拆除39个不适合居住的自然村,拆除危旧房逾万户,建成大村庄20个、850户,为3400人改善了生活条件。单大妈也从矮小黑暗的土窑洞住到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中,36岁的儿子也娶上了称心如意的媳妇,生了胖小子。
过上好日子的单大妈还没来得及当面感谢这位素未谋面的大恩人,他就已经走了,单大妈说,如果能换,她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许书记的生命。
愿意用自己的命换许文生的还有家住东河区北梁的徐素贞。2008年,因东河区北梁拆迁改造,家住北梁财神庙街道办事处吕祖庙社区的徐素贞住了几十年的旧平房被拆了。她和老伴儿四处租房子住,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乔迁新居。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一等竟等了3年半,直到老伴去世,也没有住上新房。“前年年前,许书记来到我家里给我送慰问金,还问我有什么困难,一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我就哭着跟许书记说,没有房住,许书记跟我说,大妈你别哭,我一定想办法给你解决房子。”一个月后,居无定所的徐素贞终于不再漂泊,一间46平方米的廉租房让她安定了下来。半年后,老人就回迁到了现在的新房中,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在许书记的努力协调下,和徐素贞情况一样的2664户北梁居民,到2011年底共安置2219户,其余445户在2012年底可以全部安置。
就在一个月前,徐素贞听说许文生书记去世的消息,痛哭流涕,“我还没来得及跟他说,他是好人,谢谢他为我们百姓办的好事,他就已经走了……”
“给人民群众实惠是我们的出发点,落脚点。”无论是会议上、还是调研、考察,许文生每次都要强调这句话。这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敢做事、做成事的一种担当,是许文生始终不变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