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为重 事业为先———许文生同志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一
“都是一家人,达茂旗人民富了,不就是包头富了吗?”
外经贸局口岸办工作人员乔鑫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他们辛辛苦苦建设并实现开关的满都拉口岸明天就要正式移交给达茂旗政府了,更让他不理解的是,当初带着他们冲在建设第一线、克服了种种困难才完成这项任务的许文生局长,居然那么痛快地就同意了这个决定。
两年来的点点滴滴一下子浮现在乔鑫眼前。
2002年12月23日,中蒙边关,尽管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但边关口岸所在地达茂旗满都拉镇却人流涌动,一片忙碌和紧张,因为包头市唯一的口岸———满都拉口岸在今天就要正式开放了。
满都拉口岸早在1992年就被国家批准为二级口岸,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进行建设、开关。1996年初,口岸及其所在地达茂旗从乌兰察布市划归包头后,市委、市政府就把口岸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当年就建设满都拉口岸并实现开关。
接到这一任务,时任外经贸局局长的许文生带着乔鑫等口岸办的工作人员立即奔赴280公里之外的满都拉镇。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傻眼了:所谓的口岸一片荒芜,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只有一块界碑孤零零地立在寒风中。
“没困难,要你来做什么?”一贯秉持这样想法的许文生不及多想,说干就干,一年时间内,选址、组织施工队开工建设、协调“一关两检”(海关、出入境检验、边检)进行验收,他们不知道跑了多少个280公里,磨了多少回嘴皮子,也记不清因为资金不足受了多少回施工队的白眼。终于,2002年12月23日,满都拉口岸如期建成。包头进出口的北大门敞开了,车水马龙,边贸渐欣。
然而,实现开关还不足两年,许文生却同意把口岸资产和业务管理权移交给达茂旗政府,更为甚者,为了有利于达茂旗政府轻松上阵,在口岸建设过程中所欠下的债务也保留在了外经贸局,由外经贸局协调偿还。“先后协调了4、5年才把这些债务还清。”乔鑫说。在跟许文生多次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乔鑫从许局长那里听到更多的是这样的话:“满都拉口岸离达茂旗政府距离比较近,移交给他们,便于管理。”“都是一家人,达茂旗人民富了,不就是包头富了吗?”
如今的满都拉口岸在达茂旗政府的管理经营下,年过货量达到了100万吨,成为煤、铁等重要资源的进出关口。
“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感觉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
熟悉许文生的人都惊讶于他强烈的事业心和抢抓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感觉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商务局女干部樊仙云对许文生强烈的事业心和凡事都先人一步的政治远见印象深刻,“他做的很多事儿当时人们看来非常的不可思议,时过境迁,你才能体会到他超凡的预见性。”
早在2003年时,他就看到了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机制不活,工作质量和效率不高等不足,提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或有自营收入的事业单位将来肯定要推向市场的预见。他鼓励当时的贸易促进委员会利用好商务局的优势,多条腿走路,针对自身业务成立公司,获得进出口权。
当时进出口权的审批是在商务部,时值非典肆虐,进京需要冒很大危险,然而他却毫不畏惧,不顾家人的反对踏上进京的火车。早晨抵京后便直奔商务部,偏巧当天上午负责此事的人在外面开会,于是他就一直站在过道里等着。直到中午12点对方还没回来,陪他来的贸促会会长严建平劝他说不如先回旅馆休息一会儿下午再来。许文生却拒绝了,“他们就中午一个小时休息时间,下午一点上班,咱们就在附近吃一口再接着等。”就这样一行人在商务部旁边的小吃店吃了快餐,又等在办公室门口。商务部负责此事的一个副司长被许文生的精神打动了,说:“此事就别走那么繁琐的程序了,特批吧!”就这样,包头市国际经贸展览有限公司成立了,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先行者之一。
还是在2004年的时候,许文生就已经开始为包头的经济转型探索道路了。他立足于包头地处呼包鄂金三角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等条件,提出在包头大力发展会展业的思路。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朝阳产业,能够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拉动资金流和信息流,提升会展地的知名度。但在2004年,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很陌生。许文生在包头组织了中国西部第一届火锅展,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火锅企业前来参展。
为了让火锅展一炮打响,许文生从招商、布展、开幕,每个过程都亲自把关。严建新还记得,火锅展开幕前一天晚上十点钟,他和其他工作人员忙着布置、检查会场,一回头,发现许文生站在后面。原来许局长在接待完来访客人之后又赶来看大家了,他和大伙一起一一从安全、会标放置、到麦克风调试等每一个细节都查看过了,才放心离去。
火锅展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它之后,包头的会展越来越频繁,会展类型越来越丰富,全国建材会、中国信息产业大会、房交会等轮番登台。包头为此规划建设了面积4万多平米的包头国际会展中心,宾馆等配套设施也正在建设之中。可以预见,会展经济将会由此成为包头非资源型经济的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