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江姐》一经公演,就在北京引起轰动
“文化大革命”前,空政文工团歌剧《江姐》在对外宣传的剧照中,万馥香、蒋祖绩、郑惠荣三人的照片都有。相比之下,万馥香出现得更多一些,原因就是万馥香的形象比较好。
万馥香以她近乎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生动地塑造了江姐这一英雄人物,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和认可,同时也奠定了她“一号江姐”的地位。
1963年9月,歌剧《江姐》进入了试唱、排练。扮演江姐的演员有三位:万馥香、蒋祖绩、郑惠荣。后来,这三位女演员被社会公认为“第一代江姐”。
万馥香、蒋祖绩、郑惠荣三人在舞台表演上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
万馥香从小学习戏曲表演,唱、念、做、打,基本功扎实,掌握了一般戏曲的表演方式和手段,舞台形体动作也非常好。缺点是后半场“嫩”了一点,尤其是“审讯室”一场中江姐有大段的道白,万馥香因过去长期学演锡剧、越剧、苏州评弹等剧种,吴越软语说惯了,南方口音较重,很难说得铿锵有力。
蒋祖绩是空政文工团合唱队队员。她学过西洋唱法,嗓子好,底气足,普通话也说得标准,后半场许多唱段里的高八度都能够“顶”得上去。缺点是没有学过戏曲表演,对于如何演唱民族风格的大歌剧,她需要学习和锻炼。
郑惠荣原是煤矿文工团的歌剧演员。《江姐》开始试唱、排练时,煤矿文工团有一批同志被合并到了空政文工团。郑惠荣是随着这批人调来的,她一来就赶上了排练《江姐》。郑惠荣学过歌剧,主演过歌剧《白毛女》里的喜儿、《王贵与李香香》里的李香香,比较全面。但与万馥香、蒋祖缋二人的长处比较,又略显不足。
在排练《江姐》的那些日子里,三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每天清晨,同志们还没有起床,她们三人就早早地来到了排练场,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切磋演技,有的练发声,有的练道白,有的练形体。
1963年11月29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政委吴法宪、政治部副主任王静敏,由陆友陪同,在空军小礼堂观看了歌剧《江姐》的连排。刘亚楼一边观看演出,一边和陆友小声交谈着,对剧中的情节、唱腔、歌词、道白都提出了修改意见。此后,刘亚楼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关心着这部优秀的民族歌剧,直到逝世。
歌剧《江姐》一经公演,就在北京引起轰动。
1964年10月12日晚,《江姐》剧组的演员带着演出后的疲惫回到了文工团驻地。这一段时间,文工团团长黄河、政委陆友分别率领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在家主持工作的是文工团副团长刘敬贤。刘敬贤正准备休息时,突然接到了一个紧急通知:“毛主席明天要来看演出,地点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刘敬贤马上打电话给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王静敏,并报司令员刘亚楼、政委吴法宪。王静敏要求刘敬贤对演员暂时保密,并再三叮嘱:“要保证安全!”
王静敏的“保证安全”四个字,让刘敬贤犯开了嘀咕。他记得三位“江姐”的亲属好像都有一点“问题”,那时候是讲成分、讲出身的。他把有关人员召集来开会,布置完明天的演出任务后,回来连夜查看档案。不查则已,一查“问题”还真不少!毛主席明天看演出,临时换演员已经来不及了。三位“江姐”谁上谁不上,他不敢擅自作主,再一次打电话请示。王静敏考虑片刻,作出了决定:万馥香演上半场,蒋祖缋演下半场。
1964年10月1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真、薄一波、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歌剧《江姐》。
毛泽东观看《江姐》的那天晚上,刘亚楼正在南京军区空军部队主持一个会议。他守候在电话机旁,空军的同志通过电话,把人民大会堂的情景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刘亚楼。
得知演出获得成功后,刘亚楼高兴坏了,连夜派一架专机,把阎肃、羊鸣等创作人员,万馥香、蒋祖绩等主要演员全部拉到南京。刘亚楼要为他们设宴庆功!
一张与毛泽东的合影,引来了一连串的麻烦,罗瑞卿把手一挥,大声说道:“小万的事情你们别管了!要打官司,我来打!”
毛泽东观看歌剧《江姐》的消息很快就在全国各大报纸发表了。在发表消息的同时,各大报纸还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刊登了毛泽东和空政文工团人员合影的大照片。
空政文工团把这些照片洗印了很多张,分发给了团里的同志。当时,万馥香也领到了一张毛泽东和演员合影的照片。她拿到照片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去了邮电局,把照片寄回了家乡,寄给了母亲。她想让母亲和乡亲们共同分享自己的幸福和喜悦。但万馥香没有想到,正是这张照片,再一次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也给刘亚楼带来了不少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