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教授网上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03966756
本馆由[ 石心桥 ]创建于2024年02月16日

念郑晓江教授

发布时间:2013-10-21 22:01:46      发布人: 石心桥

念郑晓江教授

胡丽莹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博士生

何民杰 香港教育学院心灵教育与宗教教育中心兼任讲师/博士生

 

我们在2007年起参与生命教育的研究,郑晓江教授的名字便经常听得到,他的著作,他的论文,更是文献回顾时必会触及的。

 

 在宋庆玲基金会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我们有幸听郑教授的演讲,幽默的谈吐,生动的讲话,深情的内容,展示出生命影响生命的学者风范。随后数年,与郑教授在顺德、香港、北京等生命教育会议也有见面,每一次演说都带来惊喜。记得有一次郑教授主持一个小组论坛,协助做报告的学生解说难题,他培育团队的用心也见一斑。 

 

最深刻的是郑教授以「困顿」更形容人生的艰难时刻,在一次会议里,我用敢问郑教授何以想出这个精妙的词语,他轻松回说只是普通的想到这个词。  后来翻查《汉典》,困顿一词有两个解释,第一是十分劳累疲倦,第二是艰难窘迫。而第二个意思历来都用来形容人生的困难,例如《后汉书·刘平传》「被十创,困顿不知所为。」;唐 元结 《问进士》之二: 「若不困顿于林野,则必凄惶于道路。」; 宋 陈亮 《与韩无咎尚书》: 「亮 涉历家难,穷愁困顿,零丁孤苦。」; 太平天国 杨秀清 《果然坚耐》诗:「不因困顿移初志,肯为夤缘改寸丹?

 

相比生命教育里常用的「逆境」一词,有进入了一个不顺利的境地,是由外力强加而形成的,有长时间也难以摆脱的意思,也并是个人心态可以改变的外在困迫,要以对抗或花费力气才能离开。 

 

「困顿」是由内而外产生的,即是说年青人面对失恋,失恋本身并不会带来困扰,是年青人的内心因失恋这客观事实而产生悲伤、忧郁、愤怒等情绪,从而进入了「困顿」,要摆脱「困顿」,则必须从自已心理改变,启动内在的动因,「困顿」可以随时消失。   

 

我们会永远怀念郑教授对中国哲学和生命教育的贡献,也希望在中文语境,有更多人以「困顿」取代「逆境」形容生命的艰难困迫时刻。  《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郑教授终生治学中国哲学,近年以中国哲学开拓生命教育,其志,其言,其事,我们将深念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