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郑晓江老师之文
祭郑晓江老师之文
刘瑞
五蕴离,阴阳两隔。看待生死,人本应无惑,性命轮转,本应在轮转的交叉点上,拥有“超越性”的视野。这种“超越性”辗破“死”之阻力,还生死问题之平衡。生,不应该以死之将至而局促不安,面对死,生也不应痛苦沉沦。在生死态度这一问题上,郑老师总是期待各个个体生命,好好生活享受世间的真情,既不盲目挥霍度日,亦不躲避世间各种绝望,希冀人人豁达徜徉。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实体性,使意识陷入自我设定“紧张”的循环,人们尽意识不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此刻”。“存在的此刻”拥有没有“经验”的“遮蔽”。只有,意识到没有“遮蔽”的“此刻”才可撤销“自我紧张”的设定,而后“超越”主体生命的“有限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对立在当下消抹,这时,对立的消抹地一不是“有限”实体的不存在,二不是“无限”的实体存在。而是“有限”与“无限”概念的消失。
物理时间的流逝如看做脱弦的了的箭,射入目标的刹那,使人忽视了它穿越各个“此刻”的过程,各个被打散的“此刻”,如同被打散开来的“微粒”,弥漫运动,微粒之间彼此靠近,他们相互作用的时间却长于箭脱弦摄入靶心的时间。
人有时又会陷入“主体自设的孤独”之中,终日自怜自艾,只能屯困在自我搭建的藩篱之中,进入一种迷失自我的“假象”,而生命的“本真”应是穿透斑驳的“影”,看到周转运行的整个生命—— 唯一的“我”,千万个“你”,亿万个“他(她)”都可能被“有限的实体”打破,消散又彼此相依。此时,漂浮的微粒不在是“孤独”的存在,而是否定“孤独存在”的存在。话止至于此,只是自己对老师平日所讲的一些理解随感。不在逻辑框架之内,仅仅限于一时所想。
放下该放下的,享受你“此刻的存在”。生命变化流行,辗破“死”之阻力还生死问题的平衡,不应是去追求永恒的“无限”,而是要去学会一种“选择”亦或者是“取舍”的智慧,这也可作为作一种“终极的视野”。 生命本不是一个实心的“点”,终会维广至亲至爱,亲人朋友同事……留下的终究心伤。老师已去,此逍遥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