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教授网上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03966756
本馆由[ 石心桥 ]创建于2024年02月16日

文章要经世致用 学者要身体力行

发布时间:2013-08-19 19:52:49      发布人: 石心桥

再过两日就是祭祀先人的中元节,按照传统的解释,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用新收获的谷米祭祀祖先,让祖先尝新,向祖先报告秋成。恩师郑晓江教授已经先逝半年,学生理当于此时把一些感受和收获向老师做一汇报,作为中元节纪念。

众所周知,郑老师始终秉承着这样一个信念:“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做在山水间”,即:走出书斋,走进生活,关注社会、关怀生命,让自己的学问有用于社会有用于人生。老师研究生死哲学不仅达到了自身心灵的逍遥游,摆脱了任何外在的名利的诱惑,而且积极投身众生灵性关怀的伟大事业。在“把经典还原为人,把人还原为生活”这一观念下,他走进学校、监狱、工厂、地震灾区,殡仪馆、墓地陵园宣传生命教育,指导殡葬机构的文化建设,不仅成为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首席专家、大陆生命教育界的精神领袖,而且为现代殡葬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公认的殡葬教育首席专家。

郑老师对我在殡葬与生命教育方面的指导始于2012年春天,当时民政部直属的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成立殡仪系不久,我应聘去做殡葬与生死文化教学,承蒙老师好友台湾铭传大学钮则诚教授从中美言,郑老师对我这个南昌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学生疼爱有加,欣然接受我们的邀请,于3月份来到我系做殡葬文化与殡葬教育的演讲,大力支持我们的课程建设,帮助我规划针对殡仪系学生讲授的《生死哲学》课和针对全校开设的《生命教育》选修课程。回南昌以后,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老师通过QQ把他多年的生命教育演讲稿和视频资料传给了我,鼓舞我说“我几十年的心血,几分钟就都传给你了!你要用心消化提高啊”我刹那间无语,打出“老师恩重如山,弟子无以回报”几个字,老师立即回复“你把生死哲学课和生命教育课上好,就是对我的最大回报!”

2012年的暑假里,老师通过QQ鼓励我要走出去开阔眼界,多多交流结识全国生命教育的同行,并把准备于12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生命教育研讨会的邀请函提前发给我,鼓励我写出自己从事殡葬生命教育的体会与心得给论坛投稿。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撰写的《向死而生的生命教育---殡葬教育的视角》一文被论文集刊载。在研讨会中间,恩师亲手赠送我一本他最新出版的《生命教育》,现在想起来,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让老师给签个名,也没有来得及和老师单独和一张影。

1216日的晚上,老师和我在网上畅聊,问我在生命研讨会上的感受和体会,给予了我更多的鼓励和期望。并且给我提出了写文章和学问的要求:

有理念有实践有指导意义,不完全是书斋型的计课。文章就要大白话,要浅显,你的文字完全没有问题,关键在如何在众多引证的基础上,形成你自己鲜明的观点”。

对于我的上课,老师则提出:

“面向殡葬领域的生命教育课程,目前全国也你在搞了,全国唯一,不得了啊,担子很重,意义重大。”

“多探讨一点,多写点文章,形成独特的思路,设计不同别的一般院校的生命教育课程,你的路还长啊。”

这些充满感人肺腑的忠告鼓励期望的谈话记录,我一直珍藏着。
  
在谈话中,老师还鼓励我多多的写一些评论公开课的文章,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在春节前,郑老师还短信问我,是否有关怀清明纪念方面的文章,说要推荐我参加3月份在上海召开的一个清明论坛。可惜我当时还没有针对清明纪念的文化意义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

回想与老师亲密接触的一年里来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老师不仅是用毕生精力倾注生命关怀事业,更重要的是老师彰显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为人为学应当遵循的方向与准则:学问要经世致用,学者要身体力行! “文章要经世致用”这句话,几百年前一个叫顾炎武的大思想家提出的,现在的学者不知道这句话的不多,但是大多遗忘这句话中饱含着的知识分子应当肩负的时代使命!郑老师在其开拓的生命教育这一新园地上毕生践履着这一理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在引领着我们每一个学人朝着这一方向前进。从多人的回忆文章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谆谆教导,可谓用心良苦!可谓力矫当前为人为学之弊!

但愿我等后学能够继承和发扬老师这一为人为学的准则,实实在在的做点于国于民有益的实事,避免虚华之风。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