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教授网上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03966756
本馆由[ 石心桥 ]创建于2024年02月16日

缅怀敬爱的郑晓江老师

发布时间:2013-07-29 10:14:28      发布人: 石心桥

2013217日早上,刚吃完早饭,就得知郑老师不幸去世的消息,一下子惊慌失措,我们全家第一时间感到南昌殡仪馆。看着平日里敬爱的郑老师躺在里面,心里当时十分悲痛,难于相信这个事实,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那里,清华只是哭,一句话都说不上来,一向好动的儿子站在旁边,也显得十分沉重。我在心里一次次地问:这是真的吗?这会是真的吗?

我与郑老师相识,实属偶然。2005年,清华考取江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被分到郑老师门下。那年,正好是郑老师从南昌大学调到江西师范大学工作,所以他们三个学生就成为郑老师在江西师大的开山弟子了。20064月,郑老师被邀请到昆明参加由云南金宝山艺术陵园主办的“现代陵园论坛”,而我那时还在昆明读研究生。得知此事后,郑老师主动向云南方面提出要带一个助手前往,实际上是为了让我和清华夫妻团圆。记得郑老师他们乘坐的飞机到达昆明机场时,享受到了走红地毯、专车接待的礼遇。那天,郑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他也是第一次享受到此等待遇,而清华则认为郑老师可能每次都这样。为了方便郑老师在昆明的行程,我主动向我昆明的同学要了一辆车。中午时,同学开车把我送到郑老师的下榻饭店——南亚风情园,一座四星级的宾馆。我到时,郑老师还在等我用午餐。不知怎么搞的,一向见老师都胆小的我,初见郑老师时,一点紧张感也没有,与他不知天高地厚地侃侃而谈。开会的那几天里,我们一直跟随他参观、考察,他也随机问几道问题考考我们,还在墓地拍了不少照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原来认为恐怖阴森的墓地,但实际是墓地一点恐怖气息也没有,而且环境优美,令我诧异得很。在那次论坛上,郑老师发表了以“天地人神共舞”为主题的演讲,倾倒了与会观众。演讲结束后,很多专家、社会人士向郑老师请教,郑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会后,受另一家陵园的邀请,郑老师还特意带上我们随与会的两岸专家先到陵园参观,指导工作,后又到石林游玩。一路上,我们虽有些拘谨,但也跟老师们有说有笑,感觉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师真的没有架子,是如此随和、细心,待我们这样的后生小辈友好热情。

会议结束了,郑老师又从昆明飞北京,去清华大学出席一次演讲。本以为与郑老师就这样分开了,谁知到了六月份,云南金宝山陵园为上次郑老师在论坛中提出的观点和智慧所震撼,单独邀请郑老师来昆明指导殡葬和墓地文化建设。这次,郑老师向主办方指名让我陪同,让我受宠若惊。那几天,我与郑老师形影不离,在墓地考察、在会议室讨论、在饭桌上吃饭,似乎与郑老师一见如故,有说不完的话,总是没有顾虑的谈笑。考察结束后,主办方想派一人陪同郑老师去大理、丽江旅游,郑老师没有同意,让我陪同前往。我们参加了一个旅行团,先坐飞机到大理,游玩了大理古城,再去蝴蝶泉,然后从洱海坐船会大理。我与郑老师同吃同住,随郑老师参观大理市容,品尝小吃,早上起来散步。在从大理坐车前往丽江的途中,郑老师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殡葬和生命教育的相关事情,谈及他自己提出的诸多观点,郑老师显得很自豪,可我那时对殡葬文化和生命教育一无所知,一路上只有听的份,对郑老师非常敬佩。我现在还记得当时郑老师给我讲的“心灵环保”,说现代人忙于生计,心灵受到严重污染,生活品质极为低下,需要有一个心灵上的环保,以纯洁自己的心灵,使我大开眼界。到丽江后,郑老师与旅行团说好,暂时单独行动。我们走在丽江古城的石板上,清泉旁,一路看一边聊天,获益良多。郑老师带我去租了一间房间,看到有独行客,郑老师就主动上去与他们合影,可我那时的摄像技术不高,很多照片没有拍好,郑老师还教我怎样拍照。在玉龙雪山上、在白水河边、在高山草甸中,郑老师像顽童一样,玩得兴致盎然。在大理、丽江的那几天,我十分有幸全程陪同郑老师,亲耳聆听到郑老师的妙语,感受郑老师的学术成就和深邃思想以及他求学、奋斗历程,对他自己“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极为崇敬。但郑老师从未对我这样一个认识不久、了解不多的学生有过什么架子,总是在很自然随和的情况下鼓励我上进,我也逐渐放开,与郑老师讨论相关问题,向郑老师请教,那时郑老师教给我的做人、为学道理,我至今难于忘记。记得在古城丽江的一处露台上,郑老师诗兴大发,写了一首打油诗,特意在诗后附上“携德锋”字样。我当时就开玩笑对郑老师说,这个“携”字很暧昧,容易引起人家误会。谁知郑老师哈哈大笑,说要的就是这个暧昧,要的就是让人家误会。结果许多郑老师好友回复短信来问,此“德锋”到底是男是女,郑老师当时高兴不已。后来此事也一直成为我与郑老师的笑谈。

送郑老师回南昌的飞机后,我对殡葬业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就结合自己所学的旅游专业,写了一篇有关开展现代陵园旅游的文章,郑老师看后非常高兴,虽然文章不长且肤浅,但郑老师认为我还算用心,对墓地建设有所思考,鼓励我在这方面要加大努力,颇有点孺子可教的味道,一年后,他帮我把这篇文章推荐发表在广州《银河园》杂志,还得了一笔稿费,让我喜出望外。郑老师这种奖掖后学的举动一直让我感动。

066曰,我从昆明回家,由于陪郑老师的那几天知道他喜欢吃芒果,就特意从昆明带回几个大芒果送给郑老师,郑老师非常高兴,我心里也十分开心,总算是用几个便宜的水果尽了自己一点心意。当我第一次走进王字楼时,还感到很好奇,仔细地看了郑老师在昆明多次对我所讲的乒乓球室。谁都无法料想,六年来,我与王子楼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7月初,我还在老家。一天接到郑老师电话,叫我去南昌开会。第二天一大早我赶到南昌,见到郑老师。郑老师告诉我先参加去高安的旅游调查,安排一些有关旅游的事情给我做。我当时也没有在意,等我坐上去高安的车时,才发现随行的都是在南昌高校的专家教授,我心里不禁一阵惶恐。但郑老师还是信任我,最后的调查报告是由我来执笔的。过了不久,郑老师又要我参加在天津举办的第一次海峡两岸生命教育和殡葬文化论坛活动,让我见识不少。会后留下四人在住在天津的公墓里搞了半月殡葬的社会调查,后来才有了“F4”的戏谑说法。后来,我几乎每天都去王字楼,同郑老师说上几句话,那段日子真的让人很是怀念。十一月,天津方面又邀请郑老师去指导殡葬文化建设工作,还安排我们给他们员工上培训课程。就在这次活动中,天津主办方安排我们游玩渤海,也就是在渤海的那艘船上,郑老师提出要我去学风水,也就是郑老师的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人生。

以后几年里,郑老师带领我们去各地上课,指导我们要做“三好”、“四好”学生。郑老师对我们上课要求很严格,要我们把握好讲课的重点,不要面面俱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最新材料,最重要的是要有亮点,要与学员“对上火”,讲他们感兴趣和关心的话题。每次课后郑老师都要打分,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上的好了,又是给予奖励,这几年来,我的教学水平在郑老师的指导下得到了很大提高,受益终生。

几年来,郑老师还帮我发表论文,指导我编写书籍,参加他主持的课题研究,不断关心我的生活和工作。我有什么样的心思和想法、有什么高兴或难过的事,也总是告诉郑老师,郑老师总是那样随和,给我许多处理问题的人生智慧。有时我想,自己今天哪怕有一点点成绩,其实都与郑老师有关。去年我准备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招生考试,郑老师也不断鼓励我,记得我要去复试时,郑老师还在师大园中园请我吃饭,指导我如何去应试,在诸多细节上如何表达,还把他刚刚得到的我参与编写的《中国殡葬文化》书籍样本给我,这些果然在复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顺利录取,而且我现在的学习方向也与郑老师当年对我的指导有关。

几年来,忘不了鄂尔多斯大草原上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醉卧帐台,忘不了漓江边上对酒当歌露天畅饮,忘不了天津公墓的雨夜惊魂欢声笑语,忘不了女子监狱的辛酸调查特殊课堂,忘不了王字楼的笑声和您的话语……敬爱的郑老师,您给予我们太多太多,而我们至今还未能给您一丝回报,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相信您离开了我们,也许您太累了,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息,要我们不要去打搅您,相信您还会像以前那样出现在我们面前,还是那样的随和,我们还能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地与您说笑,感受着您的睿智……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