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太苦了。父亲去世早,是母亲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他们兄妹五人拉扯成人。尤其是他这个老小,母亲倍加疼爱。家里好吃的留他吃,好衣服供他穿。重活累活,都是母亲和哥姐们承担。母亲常说,家里活不用你干,你只有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有出息了,老娘累死也高兴。沈浩虽然出身农村,在母亲的庇护下,很少做农活。他发奋读书,终于考上了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1986年,作为全省三好学生标兵的他被分配到安徽省财政厅。他把母亲从老家萧县乡下接到省城合肥,他要让辛勤劳累一生的母亲晚年好好享享福。母亲告诫他:吃公家饭,要真心实意为公家做事。母亲不识字,但识理,朴实的语言在沈浩的心灵中扎下根。母亲的要求不算高,这是一个公职人员起码的要求。毕业那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里他是这样写到:“我出身农村,长在农村,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的家很穷,是党和政府培养我上了大学。现在到了我汇报社会的时候,我要以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在入党宣誓时,他又一次重复铭刻心间的话语:“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了。自古忠孝难两全。他心中的亲情实在难以割舍。在公与私、忠与孝,他不能不以前者的利益为重。愧疚在他心里一次次撞击,以致他把体弱年迈的老母送到了车站,忍不住地向母亲跪下:“老娘,儿子实在对不起您。不是儿子不孝,而是儿子的工作不允许。等工作安顿好轻松些,就把您老接回来。”刚强倔犟的母亲愠怒:“你这是做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是去做事,做公家的大事,老娘支持你……”
如果说,与老娘一别,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自责。年幼读小学的女儿,那是他的心头肉。离乡别井去几百里外的穷乡僻壤工作,就意味着不能照顾家庭。妻子在银行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幼小的女儿生活谁来照顾,学习谁来督促?田荒一季子,人误一辈子。他别无选择,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唯一办法又是送往老家萧县。他在小岗村工作第二个年头不得不将女儿送走。临别时女儿要求:“爸爸,你要常来看我呀……”沈浩强颜欢笑地点点头,这是女儿最低的希望和要求。他满以为能够达到。
然而,他的承诺一次次未能兑现
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其实我是一个感情丰富责任感强的男人,我热爱我拥有的温馨小家庭,我深深地爱着妻子和女儿。但是,我知道选择的这条路,艰难曲折,坎坷不平。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必须付出极限的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成功事业的背后,无不充满着辛勤和泪水,失去与牺牲。
沈浩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他将一腔热血浇灌着小岗村这块贫瘠的土地。
沈浩住在村里一间2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室内只有一张床和一张破旧的桌子。衣服就堆放在床上和椅子上。吃饭在村民马家献家搭伙,每月交付600元钱伙食费。马家献告诉我说:“沈书记很随和,非常俭朴,对生活从不讲究,吃饭也很随便。他不要求为他单独做菜,遇到什么吃什么,一顿饭不到十分钟就吃完。吃完后回房间休息一会。他太累了,没日没夜的工作。一件羊毛衫穿得很旧,领和袖都磨毛断线还舍不得扔掉。妻子到小岗村看他,难过得直掉泪。沈浩却不以为然,他时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过惯农村的生活。”
村里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大到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小到村民锅碗瓢勺,鸡猫猪狗。有时过了吃饭时间,他就在村民家胡乱吃一口。
6年来,沈浩始终与小岗人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群众,把无限的爱献给百姓。他时刻想着百姓冷暖,谁家有难事、急事,他都放心不下。
200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雨下得特别大,沈浩想起徐庆山一家还住在三间危房里,翻身从床上爬起来,摸把雨伞就往外冲。天黑路滑,沈浩在泥泞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一口气跑到徐庆山家,忙了大半夜,把徐庆山一家安顿好后才放心地回去休息。打这以后,沈浩下决心要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并四处筹钱,终于在年底前建好了第一批住宅新区。 2006年春节前,包括徐庆山在内的26户农民都高兴地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65岁的五保户韩庆江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哮喘病,有一次突然发作,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立即把他送去抢救。老韩在医院住了38天,病治好后,沈浩又安排他在小岗钢构厂当门卫,一个月能挣500多元。老韩经常感叹:“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沈书记!”“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大娘举着拐棍四处炫耀,说:“是沈书记从合肥买的。那次他碰到我,发现我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生怕我摔着了,就说哪天我给您老人家买根新的,当时我以为他是随便一说,没想到他真给我送来了!”
在小岗村,村民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沈浩。”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知道后,从口袋里掏了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有4人身体残疾,生活十分困难,沈浩对他家特别照顾,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还经常给他家送衣送被。“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遗孀毛凤英老大娘病得较重,沈浩得知,及时把她送到医院,对院长说:“老人家不容易,你尽管给她治疗,账我来结.”
在小岗,村民们都知道,沈书记的房门从不上锁,乡亲们只要有事找他,随时都可以直接走进他的房间。 2008年3月,全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小岗村扩大了十倍,村里事务更加繁忙,每天来找他的人更多了。村委干部看他整日太辛苦,大伙儿合计,趁他外出时给他住处安了一扇铁门,想让他少受打扰。他看到后很不高兴地说:“乡亲们找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干再多的事也是份内的事。”从此,这扇铁门就再也没有锁过。
小岗村人给他们的村官打出90分。沈浩知道,对小岗村全身心的投入,而对另一面的小家庭就是巨大的亏空和欠缺。他愧对自己的家人,欠他们的太多太多。春节这是被国人十分看重的节日,他想借此机会好好陪同自己的家人。这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要求,都不能让他办到。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就像无数道绳索,将他牢牢地拴住,不允他有片刻喘息的工夫 。第一个大年三十,他想早点回家,当车子走到半路,他突然想到,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完。如果拖延,第二年开春就会影响施工。他毫不犹豫掉转车头。等处理完事情,开年夜饭的鞭炮声已经此起彼伏地爆起。小岗村到合肥一百多公路,他赶到合肥家里,已经夜里9点多了。女儿等不急吃完饭睡觉,老母坐在门前张望,妻子靠在桌边发呆。能回来过年就好。老母的脸上绽出笑容。妻子见丈夫疲惫不堪,没有半句怨言。一家人能团聚就是最大幸福。女儿醒来第一句话:“爸爸,你把这个家忘了吧,我真的好好想念你……”沈浩强忍住眼泪说:“爸爸这不是回来了吗?”
2007年大年三十早上,沈浩一开门,看见邱世兰老大娘坐在门口,忙问大娘有什么事?老人说:“没什么事,就想请你到我家吃个年饭。”沈浩悬着的心落下了。他不想给大娘添麻烦,连忙说:“大娘,您的心意我领了,饭就不吃了。”大娘不由分说地拉着他:“我可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你不去那可不行。”面对大娘的一片真心,沈浩吃了这顿难忘的年饭。那天晚上9点多,沈浩才赶回合肥,家里人一直在等着他吃年饭。
6年来,每年三十,沈浩都坚持先陪五保户、孤寡老人过年,然后再赶回合肥或萧县和家人团聚。家人需要他团圆,村里的老人更需要他陪伴。村民杜永兰说:“他在小岗村6个年头,几乎天天都在为村里忙,哪一年都是大年三十很晚才回家,年初二就赶回来,这样的好干部哪里找!”第二任期届满,小岗村人又第三次按下红手印,真心诚意地挽留他。沈浩说:“我真的想回家了。来小岗这三年,我与老母亲没有见过几次面,女儿送老家读书了,长什么样都快想不起来了。还有呀,我有些工作没有做到家,觉得对不起群众。”当他看到按着98颗红手印的挽留信,他流泪了,心软了,改变了初衷,继续留任小岗村。
饱浸皖东历史文化的熏陶
沈浩爱读书,不光政治经济类,历史文化书籍也经常购买。在未到小岗村之前,他就对凤阳略知一二。凤阳是明文化的发源地,在这片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却诞生出了一位农民皇帝,可谓空前绝后。当沈浩的步履踏上凤阳的土地,游览了明皇陵,观看了明中都城遗址,站在中都鼓楼前,他被皖东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陶醉了。“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这首在江淮流域流传几百年的凤阳花鼓,唱出了农民几千年来悲惨的命运。凤阳农民除了种地,讨饭成了他们第二职业。有人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凤阳人。这话没有夸张。花鼓、小锣、钱杆子,凤阳人的饭碗子。他们凭着三样简单的器乐,乞讨四方,浪迹天涯。秋后麦种下地出门,来年午收回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凤阳人的祖祖辈辈就是这样度过。
凤阳花鼓,沈浩以前听过,那是作为一种艺术出现在舞台上,左耳进右耳出。现在站在凤阳的土地上,感受非同一般。那一声声婉转凄凉的江淮小调,一字字含恨悲愤的词句,犹如重槌敲打着沈浩的心鼓。“泥瓦匠住破房,种田的缺食粮。”正因为数以万计的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饥饿线上,才出现了朱元璋们的造反,小岗村人的抗争。穷则思变,这是永恒的定论。1940年新四军开赴皖东敌后战场,离小岗村百十里的来安大余郢建立起第一块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分田分地,农民革命热潮空前高涨。田地分到家分到户了,可一些缺少劳力的村民,望田感叹。就在这时一位名叫骆腾云的农民站了出来,带头倡导办起了互助组,主动帮助那些没有劳力,缺少耕种能力的农户,开辟农村革命之先河。因此,骆腾云的互助组,被喻为“中国第一组”。1954年距小岗村只有几十里地的武岗乡,又出现一位农民,别出心裁地搞起“合作社”,他就是受到毛主席5次接见的农村合作化带头人陈学孟。在被称为:“中国第一社”的带动下,掀起中国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高潮。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搞起“大包干”。一石击起千层浪。中国沸腾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在震动。黑白难分,是非难辨,中国何去何从?最后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一锤定音。皖东人“敢为天下先”,农村改革率先迈出第一步。小岗村也被称颂为“中国改革第一村”。不论是骆腾云的“互助组”,陈学孟的“合作社”,还是小岗村的“大包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农民要求过好日子。他们尽管努力了奋斗了,但是他们没有达到。这是历史的原因。现在“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历史又巧合地将他推到这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他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使命。
沈浩这样想也这样做了。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带着小岗村人往前走。
有付出就有回报。纯朴善良不善于言达词表的小岗村人,从沈浩的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们接纳了沈浩,看重了沈浩,依耐了沈浩,把沈浩当作了自家人,小岗村的一分子。多少代的梦想和期盼,像押宝似的完全寄托在沈浩的身上。沈浩也从那一双双起初不信任,敌对排斥的目光,到猜测怀疑试探考验,再到友情亲情,融入一体。信任加亲情,这是金子也难换来的情份。第一任村官三年届满,小岗村人第二次又按下了手印。鲜红的手印不是要求“大包干”解决温饱,而是联名要求这个省城来的年轻人,与他们朝夕相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村官沈浩留下。他们知道这样做太自私太不仁义。但在犹豫恍惚里,在去与留的斗争中,理智战胜了情感。他们太需要沈浩,祖祖辈辈的梦想和希望只有沈浩这样的干部才能带领他们实现。小岗村人不得不痛苦地选择横下一条心,挽留沈浩再留任一届。
沈浩也有同感。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历史的长河里那是一瞬间,可在现实中,需要分分秒秒地度过。有争吵,有舌战,甚至有打骂。他哭过,他哭得是自己的一片真情,却得不到村民们的理解。小农经济的思想在这里根深蒂固,只要稍微触动他们个人的利益,就会得到指桑骂槐悲天恸地的谩骂。小岗村人走南闯北,经过风雨见过世面。他们有聪明灵活的头脑,有睿智远见的目光,同时也具备着农民狭隘自私心理和故步自封顽固守旧的思想。他彷徨过,苦闷过,产生过退却的念头,是小岗村人的情感坚定他的勇气和信心。他激动兴奋过,因为他一步跨上“改革名村”的潮头,无数的亮色和光环立刻将他包装起来。 什么全省优秀选派干部标兵;什么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什么全国农业十大新闻暨第七届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 这一顶顶的桂冠使得沈浩绚丽多彩光彩照人。
他很累很苦,他思念着妻子和女儿,牵挂着九十高龄的老母。沈浩最后还是留下了。
就在第二届任期将满, 2008年9月30日,那是一个难忘的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小岗视察,对小岗的发展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当得知村官沈浩是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两届时,胡锦涛总书记连声说好,并勉励他:“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面对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沈浩激动得难以自禁,更坚定了扎根小岗的决心。
沈浩带着历史的遗憾走了
沈浩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一直在为小岗人的幸福奔波操劳。直到11月6日凌晨,再过一个月,他的第二个“三年”任期将满。这个时间越临近,小岗人心情越矛盾,为了小岗的发展和未来,大家想继续挽留他,但考虑到他离家6年,做出太多牺牲,又觉得于心不忍。村干部和村民们反复合计,再三商议,于今年9月24日又一次按下了深情挽留他的红手印—整整186颗鲜红的手印……这位被小岗村民集体摁红手印留下,已在小岗村坚守6年之久的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干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案头还摆放着一张《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组织建设、小岗村敬老院工程、GLG用地遗留问题的处理、从玉菜业奠基仪式筹备及遗留问题处理、村庄整治等年底以前完成以及需要常抓不懈的11项工作……
去世前几天,铁人般的沈浩突然忍不住向身边人念叨,最近很累,很想睡觉;
今年4月的例行体检中,沈浩被查出“心脏不太好”,他却一直没有放在心上。
两个月以来,沈浩的工作日程表里,排满了一大摊子“土地流转”的遗留问题。
先是10月底,村里新规划的循环路要在一位村民家的麦子地里经过,这位村民不乐意,结果十来个不明来历的小痞子冲进他的房间,恐吓说要揍他;然后11月2日,GLG甜叶橘产业园生产道路破土动工,因为事先没有通知,十几个村民不满意村委会先斩后奏的做法,闹到了沈浩办公室;当天晚上,“大包干”某位带头人的媳妇裹上棉被,就睡到了自家地里—
一连三天,这位妇人没日没夜守着庄稼,生怕给挖掘机刨掉了。就在离开人世的前一天,他还在村里先后处理了三起土地流转事务,接待了三批前来洽谈投资的客商。经村干部介绍,这样高密度,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从沈浩进村的第一天开始,就再没有中断过。
沈浩突然走了。
在人们含泪整理他遗物的时候,发现在他的床下有七双鞋子全都粘满了泥土。小岗人知道,那是即将竣工投产的1000亩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的泥土,那是4300亩土地整治项目区的泥土,那是刚刚动工的小岗敬老院的泥土,那是五保户们庭院里的泥土……
沈浩六年如一日,不分昼夜,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他从来没有说苦、没有说累,但他真的太累了。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对我说:“前段时间,沈书记对我提到,他老是感到心里不舒服,时常胸口闷得慌。我劝他抓紧去医院看看,可他整天都在忙,一直没时间去看……没想到,他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他是累倒在小岗的,他去世后,村民们都请求给他立座雕像……”
沈浩不幸逝世后,凤阳县城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自发前来送行,人们胸佩白花,臂挽黑纱,泪如雨下。“沈书记一路走好”、“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沈浩永远和小岗人民在一起”……一幅幅挽联的条幅寄托着人们对沈浩的无限崇敬与哀思。
小岗村一百多位村民从20多公里外赶来,哭成一片。 “沈书记,这么好的人怎么突然就走了呢?”“你可知道,我们还有好多事情等着你?”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卧病在床,不顾劝阻,硬要家人把他搀扶到县城,要见沈浩最后一面,老人动情地说:“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怎么能不来送送、见他最后一面呢?”邱世兰老人抹着眼泪,手中的拐杖把地捣得咚咚响:“我老了没用了,要能用我的命把这好孩子换回来就好了!”来滁州参加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的“全国十大名村”的当家人闻讯后,也连夜赶到殡仪馆吊唁。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小岗人饱蘸泪水写就的这副挽联,不仅是对沈浩无尽哀思的真情寄托,更是对他六载倾情小岗的真实写照。
“沈浩,回家吧!”“爸爸,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说年底回家的吗?”在沈浩遗体告别仪式上,沈浩妻子王晓勤和女儿沈王一撕心裂肺的呼唤,使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沈浩,虽然没有再回到他温暖的小家,但他已融入了一个用大爱筑就的“大家”。
哀歌动大地,浩气贯长空。应小岗村民的要求,并经沈浩的家人同意,他的骨灰安放在小岗村公墓。当他的骨灰回到小岗时,数千群众把道路两边围得水泄不通。人们目送着灵车缓缓移动,眼里饱含着泪水。沈浩的亲人在流泪,小岗的村民在流泪,自发赶来的。七里八乡的乡亲们在流泪,现场采访的记者们也在流泪……沈浩,一个一心为民、热爱小岗的优秀共产党员,永远留在了这片热土上。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沈浩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事业,离开了他所深深挚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他一串串不平凡的足迹,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业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