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我们为他立座雕像”
2009年11月8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哀乐低回,村民们沉浸在深深悲痛中。与他们朝夕相处、同舟共济6年的村党委书记沈浩6日永远停止了呼吸,年仅45岁。这天,沈浩的骨灰安放在小岗村公墓,与他深爱的小岗人永远相伴。
“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2004年2月,安徽省财政厅副处级干部沈浩,作为安徽省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三年前,沈浩任期届满时,小岗村民集体摁红手印,请求安徽省委组织部将其留下再干三年;再有一个月,他的第二个三年任期也将期满。
小岗村的“顶梁柱”倒下了
11月6日6时许,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在小岗村租住的民房内猝死。
8日上午,沈浩追悼会在县政府礼堂举行。安徽省、滁州市的领导来了,凤阳县几乎所有的科级以上干部到了,小岗村数百名村民也从20多公里外赶来。从县政府到殡仪馆沿途数里,成千上万闻讯而来的群众肃立路旁。“沈书记一路走好”“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沈浩同志永远和小岗人民在一起”,他们手中的一幅幅白底黑字的条幅寄托着崇敬与哀思。
沈浩匆忙地走了,他的案头留下一份《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详细记录了他打算在11月30日前带领全村完成的11项任务:两项重大投资项目启动;整治村庄,启动20套新区房建设;生态农业园土地整理;村敬老院工程……这些任务,沈浩已无法完成,他太累了。当年大包干的18位发起人之一严立华告诉记者,沈书记白天黑夜地忙,睡在床上也在想着怎么让小岗人的口袋早日鼓起来!他这一走,小岗村的“顶梁柱”倒下了!
“沈浩在小岗村挂职这6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哪一年春节都忙到大年三十中午才回家,年初二又回到村里。”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告诉记者:“沈浩的老母亲90多岁了,爱人在合肥上班,平时也很忙,女儿没人照顾,只好送到老家萧县上中学。他为小岗村付出了一切啊!”
三年改变小岗村面貌
村民们告诉记者,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小岗很穷、很乱。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这与“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名气相比十分不相称。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级也曾多次下派干部到小岗,这并没有给小岗带来多大改变,沈浩2004年刚来时,大家也认为他是来“镀金”的,并不信任。
几个月后的一件事,让村民们对沈浩有了新认识:村里要延伸由江苏省援建的村中水泥主干道,一开始打算外包,对外招标,报价最少的也要58万元,沈浩召集村民开会算细账,决定由村里租机械、村民出工自己干。严俊昌、严金昌等人说,村民们干水泥活时带了锹,沈浩刚从省城下来,干这些粗活没经验,没锹就用手捧水泥,皮肤烧烂了也没叫一声苦。最后,村里只花了20多万元,除延长友谊大道1.2公里外,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
3年后,沈浩即将结束下派回省城。包括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在内的98位小岗村民,将摁着红手印的挽留书呈交到安徽省委组织部,要再“扣”沈浩3年在小岗。
省领导征求沈浩是否愿意留任时,沈浩选择了留下。
本想留他再干3年
“沈浩,回家吧!”8日上午,在沈浩遗体告别仪式上,沈浩妻子的一声哭喊让在场者无不动容。沈浩已回不了他温暖的小家,他已融入了一个用大爱筑就的“大家”。严俊昌、严立华、严金昌等大包干带头人请求上级允许村民们为沈浩立一座雕像,放在大包干纪念馆里,让他永远和小岗村人在一起。在他们的请求下,沈浩家人已同意将沈浩安葬在小岗村。
在沈浩去世的3天前,严金昌对沈浩说,沈书记,现在3年又到期了,我们还想再扣你三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严金昌老泪纵横:“没想到他真的永远留在了小岗。”
其实,9月24日,小岗村183名群众已再次摁下红手印,写信给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要求再次挽留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