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19043
本馆由[ j1skql ]创建于2010年01月19日

应客观地看待小岗村

发布时间:2011-03-17 07:27:47      发布人: jackson
  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冷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在走投无路之际,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契约”上捺下了鲜红的手印,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诞生。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彻底否定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体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重新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古老的土地焕发出空前的活力。但是近年来,一些人、尤其是“革命左派”对小岗村的大包干做法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具体的观点有:小岗村夕日是榜样,今天成乞丐;小岗村走的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小岗村的“大包干”走不了多久,未来之路渺茫;小岗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200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些观点的荒谬之处。这些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小岗村虽然依靠大包干跨过了“温饱线”,但却没有踏进“致富门”,比浙江的华西村和河南的南街村要落后很多。
  笔者出生在小岗村附近,2007年为了创作电视剧《大包干》又亲自到小岗村体验生活,还走访了18位大包干带头人中依然健在的几位,因此对小岗村的现状和过去有着比较准备的了解。实事求是地说,上述观点所说的小岗村跨过“温饱线”却没有踏进“致富门”是符合小岗村的现状的。如今的小岗村没有很多像样的楼房,没有一家正规的企业,没有学校,一条柏油马路还是为了迎接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视察之前省里拨专款修的。一些农民像其他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一样在闲暇之余进城打工;如果说小岗村与其他村庄有区别的话,就是在村头竖了一块“中国改革第一村”的牌子(画面是江泽民总书来视察时的情景),村里建了一个大包干纪念馆。但是,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把造成小岗村现状的原因归咎于大包干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我认为小岗村发展不快,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条件差。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约20公里处,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二是农民素质低。他们大都没有文化,小富即安,目光短浅,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有时村里好不容易引进一个项目,往往是项目刚上马,村民们就嚷着要分钱。三是没有好的带头人。华西村有吴仁宝,南街村有王洪彬。他们有一定的政治远见,有敏锐的经济头脑,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比如说吴仁宝,他就坚持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的所谓“三不主义”。而这样的领导者和带头人在小岗村是缺乏的。作为大包干的主要带头人,严俊昌和严宏昌即便是亲兄弟,也闹得视如仇人。从各个部门派到小岗村挂职锻炼的干部,有的是抱着“镀金”和作“政治秀”的目的呆了一段时间立刻走人;有的即便想作出一番事业,也缺乏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权威魅力”。四是缺乏有利的大环境。华西村之所以能创造奇迹,除了自身的原因外,与之所处的长三角这个大的良好环境是秘不可分的。而小岗村所处的中国中部、所处的安徽省、所处的凤阳县经济发展并不快,这种大环境无疑都会制约小岗村的进一步发展(所谓没有踏进“致富门”)。
  小岗村尽管发展缓慢,但大包干的意义还是不容质疑的。其意义体现在小和大两个方面。从小的方面来说,它是小岗村走出贫困的阴影,解决了温饱问题。小岗村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所谓“三靠村”,经常是“磙子一住就要饭”,就在实行大包干的1978年底,小岗村就取得了喜人的丰收成果:粮食总产132370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粮食总和;全队农副业总收入4700元,平均每人400元;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并可卖肥猪35头。可以想象,假如没有大包干,小岗村“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不知要持续多少年?从大的方面来说,大包干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土地革命,它克服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于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大锅饭”的弊端,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农村实际的改革之路。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中央1980年75号文件),要求全国各地结合具体情况认为贯彻执行。大包干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仅以凤阳县为例,大包干前的1978年,粮食总产为29000万斤,1979年提高到44000万斤,1980年提高到502000万斤,1981年提高到64000万斤,1982年提高到715000万斤,1983年提高到81000万斤,是1978年的2.79倍。因此,小平同志高兴地说道:“‘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后来,“包”字进城,被推广到诸多领域。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些都小岗村的大包干所创造的间接价值,而这些价值是无论多少个华西村和南街村都无法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岗村及其所创造的大包干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确定无疑的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符号和象征,惟其如此,自实行大包干以来,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曾庆红、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亲自视察过小岗村。
  总之,我认为,对于地处中国中部的一个普通村落,小岗村的如今现状是比较符合其主客观条件的,我们不应对其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不应以其现状而否定大包干的价值。就像一位勇士,他曾经振臂一呼,带领军队抢占了阵地,后来,由于体力不支,这位勇士再也无力继续冲锋和厮杀,那我们就该否认他的价值和作用吗?所以,小岗村的历史地位不容质疑,它所创造的直接和间接价值不容质疑,而对于大包干所体现出尊重实践、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解放思想、敢于改革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善于创业的拼搏精神,我们更应该永远牢记在心并发扬光大。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