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绶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891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4日

王绶-生平经历

发布时间:2011-01-27 10:03:04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教育经历

  从1904年开始,他随父读私塾,后转入县高小学习。1912年秋,赴太原省立第一中学求学,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大学预科。此时,军阀连年混战,国家和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他深感欲求国家与民族之独立和富强,非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不可。乃下决心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之路。1919年,他由山西省用贷金办法保送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得师友敬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升为讲师。

出国深造

  王绶在金陵大学一面授课,一面深入农村调查农民保存与繁育优良品种的方法,并采集大豆单株,开始系统育种。1932年,王绶由金陵大学派送到美国康乃尔大学作物育种学系深造。次年,他以“大麦遗传之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农学硕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农艺学会会员。

回国任教

  王绶于1933年回国,先后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农学系主任、农艺研究部主任,直到1940年。他在主持系务期间,认真负责,以身作则,井然有序,勤俭节约,使各项工作协调进行,为该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他为全院讲授的作物育种、生物统计,田间技术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他主持的大豆、大麦育种研究课题,培育出了几个新品种在生产上示范推广。那时,多数教授从事稻麦棉三大作物的研究,对于“小作物”则无暇顾及,惟有他看中了大豆和大麦,并为这两个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大豆方面,由于他的带头与引路,培养造就了一些接班人,使得这一原产我国的重要作物,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都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蓬勃的进展。

老家避难

  七七事变后,王绶送家眷回山西老家避难,自己随校西迁。在成都,他一面授课,一面收集新材料,继续进行大豆、大麦育种和栽培的试验研究。

艰苦环境

  1941年初,家乡沦陷,家中老少六口离乡南逃西安,准备入川。王绶获悉后,启程北上,会家眷于陵西武功西北农学院。承金陵大学在陕校友之热情劝留,王绶遂留在西北农学院任农艺系教授,兼农场技正。1942年又兼教务长职务,并出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和农林部西北农业推广繁殖站主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期间,他一直居住在西北农学院库房院内两间矮小的土坯房内,经常奔波于学校和繁殖站两站,除完成教学和推广繁殖站工作任务外,仍继续编写教材和教科书,主持大豆、大麦、马铃薯的育种栽培课题,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研究工作,并取得新的进展。同时对办学方针、教学管理和课程设计等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946年,他返回南京任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粮食生产组主任、农林部粮食生产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联席主席,兼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初,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达官要人纷纷撤退,许多人劝他离开南京,他都予以拒绝,坚持留在大陆。

推广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王绶被调往北京,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农业部粮食生产司司长,授予一级农业总技师。赴任前,许多师生劝他还是留在金陵大学任教为好,他感慨万分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想给国家做点好事,找不到门路,如今解放了,时代不同了,我要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出一把力,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在此期间,他参加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生产计划,经常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地方发展农业和提高粮食产量的经验,并加以推广,为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1957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对一些不良倾向敢于提出批评。他反对夸夸其谈,尤其在学术问题上从不随波逐流,即使是顶头上司也敢据理力争。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深受大多数科学家的赞许。

出任会长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成立,王绶转任该所所长。这时他还被选为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主编《农业学报》。不久,山西省在以前的太谷铭贤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农学院,考虑到王绶是山西人,熟悉山西情况,又是农学界元老,遂于1958年任命他为山西农学院院长,一级教授,他在主持校务工作中,对办学方针,师资建设、专业设置、教学作风、招生工作等重大问题都要一一过问,妥善安排。他亲自讲授作物育种栽培和生物统计课程。在教学中,他总是在查阅大量科研资料,结合本省农业实际的基础上编写教材。他从本省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生物统计、大豆、遗传、生理、土壤等研究室,并亲自主持大豆遗传育种和生物统计的研究工作。在这段时间,王绶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经验贡献于学校的建设,使学校秩序稳定,教学相长,质量提高,声誉日上,出现了办学以来的最好水平。与此同时,他还以极大热情积极参政、议政。先后担任过第二届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绶于195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多年来,在团结各界人士,贯彻党的统战政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鞠躬尽瘁

  1972年2月1日他因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在山西农学院逝世,终年76岁。“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高教厅于1978年11月22日在太原双塔寺革命公墓为王绶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葬仪式,以悼念他追求进步的一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