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尧先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84998991
本馆由[ 凝净 ]创建于2011年11月23日

全国优秀教师 金中校友桥梁 - 何培尧(报道系列之四)文/雪娟

发布时间:2011-11-23 10:20:31      发布人: 怎么回去古代

() 桃 李 天 下

 

经过反右运动和肃反补课,金中的元气大为损伤,期间金中的高考成绩直线下滑,受到省委区梦觉书记的点名批评。汕头市委和市教育局急忙采取补救措施,其中之一是从劳动场所召回部分“右派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重新上讲台。何培尧奉调于19608月回金中教书。尽管个人政历问题受到委屈,何时平反落实似乎遥遥无期。但何老师坚信,党最终会实事求是地平反冤案,还自己清白。自己的责任就是做一个好教师,把真才实学教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成。  金中数学组教师多数从高一教到高三,周而复始。到了文革前夕,他已教过3次循环。随着教学进展,深研教材,博览教参;同时深入进行师生交流,摸透难点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分章整理写成系统的教学总结。以上教学经验,在四人帮倒台后直到上世纪80年后期,先后通过本校或校际教学经验交流、全市高三数学公开课、汕头地区数学教师培训班、汕头教研室编印《高中数学基础训练》一书,他参与编写其中3个章的讲义、练习题和解答等途径。对提高汕头市高中数学科高考成绩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80年上半年,汕头地区教育处在惠来召开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何培尧老师应邀介绍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体会》,受到教育处领导及全体听讲高中数学教师的高度赞扬。随后他被聘为汕头市教研室“特约教研员” ,并被推选为汕头市高三数学教研会会长。

何培尧老师对教学的理念是:爱生如子、诲人不倦。  通过长期的实践,何培尧老师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以下几个特色:

1. 教学活泼生动 。数学内容一般比较枯燥,但何老师善于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例如插入某些数学故事,引用相关的趣味算题,以及多变的图形等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只要他们爱学习,天大的困难都会被克服。他从56年进金中直到89年离休,不论教何年级,只要有可能,他都搞数学课外活动,目的就是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训练系统独特。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各种解题方法相应地培养学生对于标准试题的思维敏感性和灵活性,何老师平时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解题能力,不可单纯模仿。引导学生发掘一题多解,并从中选择最优的解题途径。 

 3.教导融会贯通。何培尧老师经常鼓励并指导少数爱好数学的学生深入钻研,发现所学数学知识的小规律,经确认后写成数学小论文;为他们日后进行某种科研实践打基础。如81届(1)班学生朱文亮读高一时在老师指导下写成小论文《平面几何题的三角解法》,入选广东省数学会论文征集,应邀参加于1980年上半年在肇庆召开的广东省数学会第二届年会;金中81届朱文亮当时是与会的唯一中学生,被安排上台“亮相”,以资鼓励。这时恰逢汕头市科协也在发动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余小科研活动”,何培尧老师被聘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被列为“课余小科研活动”的项目之一。何培尧随后又指导多批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受到省市科协的表彰。1984年被推选参加由广东省科协在海口市召开的“广东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第一届学术年会”宣读论文,并印发全省中小学。

4. 鼓励举一反三。 指导学生随着教材章节进行知识总结。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温故而知新”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儒家的传统学习方法是:承受师传 = 自省,知不足 = 改过求新,不断自我完善。1981年下半年起,何培尧老师接手83届(3)、(4)两个班的数学课,并协助(4)班班主任联系部分学生的思想.他在教学中开始推行改进学习方法的试验,其主要措施就是指导学生在学完每一章之后进行知识总结,找出成绩和缺陷所在,及时进行自我完善.两个班的同学都很认真地进行改进学习方法的试验, (4)班的陈荣贵和王懿丹两位同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何培尧老师提倡“自我完善”,他说:“从梳理知识到消除缺陷的过程,必然使自己的思维,得到科学条理性的反复训练;又由于发现缺陷时习惯于从自身上找原因,也就培养了坚强的责任感。科学的条理性和坚强的责任感都是学生日后为社会服务,能在较大程度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素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