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西民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
杜翔
石西民同志是我党“宣传文化方面杰出组织者、著
名报刊活动家”。作为石老的同乡晚辈,我从小就听说
有关石老的事迹,但认真研究他的作品,却是在他逝世
1 0 年后的今天。展读他的新闻作品和晚年回忆录,我
为那一幅幅反映时代生活的壮阔图景和一位优秀党报工
作者反思新闻工作的真知灼见,激动不已。
(一)
石西民于1 9 2 9 年未满1 7 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曾担任《红旗》(中共中央机关报,后改为《红旗
日报》)通讯员、《申报》周刊编辑,1 9 3 7 —1 9
4 9 年在中共中央机关报武汉、重庆《新华日报》和延
安《解放日报》工作,南京解放后负责接收国民党中央
新闻机构,创办南京《新华日报》、新华社南京分社和
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锻炼成为一
名优秀的党报工作者,使他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策
水平,能够站在全局看问题。比如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旗帜下,他提醒一位民营报纸的记者写写汤恩伯的抗
战言行,说汤虽列为“河南四灾”之一,但只要抗日,
就该写他。1 9 4 9 年6 月,南京《新华日报》副刊连
续数日转载某报关于对作家萧军的批评,石西民发现后
立即制止,认为解放才一个多月,这样做只会在新区知
识分子中造成思想混乱。
(二)
宣传真理,对事实负责,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
性要求,是其生命力所在。在国统区办的《新华日报》
就是因为“正确地宣传了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努
力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为党在国民
党统治区赢得了民心,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石西民
曾为报道事实真相与国民党反对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1 9 4 1 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担任编辑主任的石
西民和社长潘梓年一起,连夜去几家民营报馆说明真相
;回报馆后,又和总编辑章汉夫一起与国民党新闻检查
官斗智斗勇,使周恩来的著名题词得以见报。
石西民担任南京《新华日报》社长时,经常提醒报
社工作人员,一张刚诞生的报纸,要想在群众中生根,
赢得读者的信任,关键在于能否坚持新闻必须真实的原
则,敢不敢讲真话。该报于1 9 5 0 年4 月6 日刊登了
文教组一位副组长的检讨,究其原因是他在写“四一”
纪念晚会的新闻中增加了“掌声雷动”一语,不符合事
实。
“见报的必须真实,但真实的不一定见报。”这是
石西民针对一位刚从事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记者的错误
说的,指出了坚持报道真实还应考虑党的纪律的一面。
(三)
石西民在学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体会中说
:“片面性是形而上学。……医治之道,除了学习理论
之外,我看还是必须像毛泽东同志一再教诲的那样:深
入群众,参加实际斗争。不能了解群众的真实心情、意
见,任何高明的记者也无法防止倾向性错误。”石西民
的作品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的世态和
国风,这正是他深入实践斗争,搭上时代脉搏的结晶。
他曾两度深入前线和敌后担任战地记者,亲身经历了较
场口事件,国共两党重庆、南京谈判等重大事件,用自
己的笔忠实地反映了出来,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新闻
佳作。
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到沸腾的社会生活之中才能抓
住事物的本质和新闻价值。石西民在回忆1 9 3 9 年春
周恩来陪同叶挺赴皖南任新四军军长的情景时这样描述
:“我十分注意倾听叶挺军长的讲话。他讲话时,态度
恳切,感情真挚,但又使人感到似乎有些沉郁,令人担
心领导层的合作。”后来的“皖南事变”验证了石西民
的担忧。同年秋,他在由桂林到重庆途中看到后方的情
况是:“沿途所经城镇很难看到一点抗战的气氛,好像
根本不知道寇深祸急,国民党与地方军人政权只图苟安
,不动员人民群众,实在令人浩叹!”这段记叙剖析了
日后战局发展的原因。
(四)
石西民在1 9 5 0 年一次新闻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勉
励大家:“做新闻工作就是要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新闻
工作者的前途就是如何做好一个人民的记者,通过自己
的笔很好地来报道与指导人民的斗争;要做一个名记者
,这个名是必须由人民来批准的。”他认为:“增强党
性和反映群众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这是石西民新闻思想最为闪光之处。
石西民在谈到重庆《新华日报》的成功经验时认为
,该报“紧紧结合人民群众的切身的体会和利益来进行
宣传。这样做最能吸引广大读者,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引起他们对我们党的政治主张的普遍关心”。石西民
曾作出贡献的关于抗议特务分子无理枪杀电厂工人胡世
合的宣传报道,就是紧扣工人群众遭受特务警察残酷迫
害和沉重压榨这根弦,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抗争,轰
动了山城和西南地区,震撼了黑暗的反动势力。
石西民在1 9 5 9 年发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万岁!》一文中这样写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于
人民内部各种不同的意见,必须让他们充分发表出来,
采取摆事实、说道理的方法,进行充分辩论的方法,才
能真正发表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
决问题。”刊登读者来信是发动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提高报纸工作水平和群众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南京《
新华日报》每天用半版篇幅发表各阶层读者来信,1 9
5 0 年6 月7 日人民日报的述评肯定了该报“改组副刊
,以主要篇幅刊载读者的批评和建议”的做法,并指出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大大提高了读者的政治积
极性。”
南京《新华日报》是石西民新闻实践的最后一站。
任职期间,他接受读者建议,创办“新华之友会”,组
织读者学习,参加读报组活动,拥有会员2 0 0 0 多名
,成为一座群众教育自己的社会大学;同时继承重庆《
新华日报》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在报上开辟了《社会
服务版》,解答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继承解放区办报
的优良传统,建立了直接为宣传报道服务的通讯员网。
此外,该报还在全国各省市党报中率先实行企业化管理
,实现自给自足。
石西民丰富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留给了我们一笔
宝贵财富,对照当前实际,有两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借鉴
意义。
一是新闻工作者应具有党性修养。石西民自觉接受
党的领导,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使他能
站在时代前列激扬文字,成为一代名记者,其道德情操
和治学精神是令人钦敬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身受
7 年囹圄之苦、身心饱受摧残的情况下,当党让他出任
国家出版局局长时,他不顾友人要他珍惜余力的劝告而
毅然赴任,说:“党让我去工作,我能不去吗?我的余
力也有限了……”石西民在日寇压境、民生凋敝的危局
中,对经济问题、日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曾参加钱俊
瑞、薛暮桥等组织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持重
庆《新华日报》《日本研究》专栏,被称为“日本问题
专家”。他认为:“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有
广博的知识,特别要留心当前的国家大事,勤于调查研
究,积累资料。”石西民的记者素质和新闻生涯,正体
现了老一辈党报工作者成长的成功之路。
二是重视舆论引导的艺术。石西民在《周恩来同志
与〈新华日报〉》一文中,根据周恩来同志的讲话精神
提出:“在当时的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包括宣传工作
,都要做到使广大群众不感觉我们党在领导而实现党的
真正领导。”石西民主管上海市委宣教工作时,称赞《
新民晚报》办得好,有人不服气,说晚报是人家蹲马桶
时看的。石西民说,一张报纸办得让人家坐在马桶时看
看也好嘛!报纸要办得叫人爱看,人家看了,才能接受
你的影响。现在,新闻界正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
五大精神,学习、贯彻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新闻宣传
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
向”的要求,研究和实践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
确有效地引导舆论,如何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使媒体
办得让受众爱看、爱听,我想,在我们纪念石西民同志
逝世1 0 周年的时候,重温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
对我们进一步搞好党的新闻事业是会有所启发和帮助的
。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