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还来护侨,誓把牢底坐穿
在南京菊花台挺拔的青松下,9位在东南亚牺牲的抗日驻外使节长眠。除了8位共同牺牲于菲律宾马尼拉外,还有一位牺牲于北婆罗洲的领事,他叫卓还来,殉职时33岁。
尽管卓还来在集中营里受尽折磨,尽管日军将他的妻子儿女也一同抓住作为要挟,但卓还来夫妻没有动摇。被关押、监视了3年后,见各种威逼利诱都没有效果,1945年7月6日,日军将卓还来枪杀。
我问心无愧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我的人格是清白的,我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卓还来
青年才俊
出身于书香门第
毕业于世界名校
与当时其他被派出的外交官一样,卓还来也是同时代一名响当当的青年才俊。他的笃诚与好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的教育与影响。
卓还来是福建闽侯人,出生于1912年5月6日,他的家庭是“八闽望族”,祖父卓孝復曾于清朝光绪年间先中举人、后中进士;父亲卓宣谋在家中排行老四,一生为慈善救济事业奉献。母亲聂纯则是曾国藩的外孙女,同样饱读诗书。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卓还来深受熏陶,12岁之前就已读了许多经史,因在中学里成绩优异,被保送至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主修政治,尤其重视国际法的学习。此外,英语纯熟的他还兼修了法语,在学校里可谓出类拔萃。
卓还来一直认为,欧洲是研究政治最好的地方,因此毕业后,他报名参加了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的入学考试。这是一所世界著名的政治学学府,对新生的选拔非常严格,卓还来最终以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在多方亲友的经济支持下,他最终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又到英国伦敦大学学习了两年半,研究国际关系。
1936年,24岁的卓还来学成回国,担任外交部一等科员,1937年出任驻越南西贡副领事。1940年7月,调升北婆罗洲山打根领事馆领事,兼管沙捞越华人事务。1941年4月29日到5月7日,卓还来第一次巡视沙捞越侨情,慰问华人。此外,他还到沙捞越州首府古晋的各学校参观,并为学生们做演讲。曾为卓还来立传的马来西亚华人史学家刘子政,当年正是听讲的学生之一,那年他11岁。几十年后,当刘子政回忆起当时在泗务(沙捞越州第三省省会)目睹卓还来的风采时,依旧印象深刻:“卓君6尺左右高直不肥的身材,面部白皙,发须浓黑,戴200度以上金架近视眼镜,表露出绝顶的聪明与坚毅……”
卓还来的夫人赵世平出生于1914年,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之后在北满女中担任英语老师。1937年11月,两人踏入婚姻殿堂。当时卓还来还在外交部工作,不过一个月后,就被派驻越南,赵世平也随同前往。1939年1月,两人迎来了长女卓以佳的出生。第二年7月,卓还来被调去马来西亚山打根,举家搬迁。1941年,儿子卓以强出世。
战争很快打破了一家人圆满幸福的生活。1942年1月19日,山打根陷入日军手中,中国领事馆人员来不及撤退,被日军包围。日军闯入中国领事馆时,卓还来正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日军将刺刀抵在卓还来脖颈处,逼他与日军合作,承认汪伪政府,卓怀来昂然不予理睬。日军又要求卓还来交出所有文件,可重要文件早已被卓还来烧毁,他指着炉灰对日军说:“全部在此,可以取去。”日军恼怒,将卓还来以及领馆其他工作人员一同逮捕。
卓还来的家人也未能幸免,被关进集中营时,卓以佳3岁,卓以强才6个月不到。从1942年一直到1945年,赵世平带着两个孩子,一直被拘禁在古晋的巴都林丹集中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卓还来的日子也艰辛异常,每天仅靠稀粥、番薯果腹,同时还被驱赶至附近草场从事苦力劳动。
集中营里,还囚禁了其他一些外籍人士。赵世平的一位名叫艾格尼丝·N·基思的同牢难友多年后写了一本书《三人回来》(也被译为《万劫归来》),在这本书中,她回忆了在集中营里与赵世平的一些谈话,“他们告诉卓太太,卓先生若不投降,一定会遇害。如果他们变节,夫妻俩和子女都可获得自由和优厚的生活条件。”日本人希望,如果卓还来加入了汪伪政府,则可以对东南亚华人社会发生重大影响,让日军可以比较容易地操纵和统治华侨。艾格尼丝在书中写道,“但他们没有一个动摇,他们顶住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压力,抵制了威逼利诱,依然效忠于民族。”
从1944年初开始,卓还来还常常在集中营里翻译一张华文报纸上有关日军败讯的新闻,供大家传阅。被日军发现,卓还来遭到关押审讯。在此期间,他托人带了一个口信给妻子:“我问心无愧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我的人格是清白的,我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实际上,卓还来不是没有逃生的机会。1945年初,他被迁往保佛监狱。当地一个名叫王逸生的华侨医生去医院为他治疗此前被燃烧弹灼伤的面部及手部。他告诉卓还来,侨民为他拟定了逃离监狱的计划。但卓还来却回答:“我越狱将连累许多侨胞,我不走可保全大家。”4月,卓还来与同行4位英美籍人士一起被转移去根地咬。那里的侨民再次提出带他逃走,同样被卓还来谢绝。
几次逃生的机会 都被他直接拒绝
视死如归
1945年7月6日凌晨3点,卓还来和同行4人突然被日军唤醒,对方称要暂时转移,卓还来此时已知形势不妙,但仍镇定自若地收拾行李,跟着日军离开。凌晨5点左右,根地咬机场附近丛林里传来机关枪声……
10月,盟军开始着手调查卓还来等人失踪的事情,最后在根地咬机场附近的丛林中发现5抔黄土荒冢,从中发现了卓还来的一只鞋和一片衣衫,经集中营的狱友辨识,确为卓还来的衣物。
1946年12月,卓还来的遗骸被护送归国安葬,途经丹南、保佛、王麻骨、王家湾、吧巴、亚庇、山打根、新加坡等地,当地华侨全部举行了公祭,有的城市下半旗、停止娱乐一天。
卓还来牺牲的消息传来,赵世平悲痛欲绝,为了孩子,她强打起精神,在家人的帮助下于1946年回到南京,之后又到了北京。1948年底到达美国纽约,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直到1976年退休。而女儿卓以佳一直留在北京的亲人家中,后考入南开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化工研究所工作。
遗骸被护送回国 华侨一路降半旗
魂归故里
和卓还来分开时,卓以佳才3岁,对父亲的印象并不深刻,但她对父亲充满敬仰与思念。为了纪念卓还来,卓以佳的丈夫纪柱还和她共同决定,让他们两个孩子也跟着外公姓卓,分别取名为卓东培、卓东庆。
1989年,卓以佳去了美国,从事环保工作。自从1982年菊花台的九烈士墓重新修复之后,她每隔两三年就会特意从美国赶回,为父亲扫墓。1986年9月,赵世平在卓以佳的陪同下来到南京,第一次探望了丈夫的墓。2010年4月,了无遗憾的赵世平在美国去世,享年96岁。女儿卓以佳自从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来过南京,因身体原因,已经7年没有为父亲扫墓了。虽然极想再次拜祭父亲,但上个月才做过切除脑膜瘤手术,73岁的卓以佳老人还在天津的医院休养,无法远行。不过,卓还来烈士的外甥、今年76岁的陈节先老人,家就住南京,他将代表卓家参加4月5日的菊花台九烈士公祭。
两个孩子,都跟着外公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