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63460612
本馆由[ 回家 ]创建于2012年09月30日

未惧人生无通途,唯以精诚至魂魄-----王忠诚

发布时间:2012-09-30 23:46:02      发布人: 回家

 作为世界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的工资不算高,生活很简朴,多年来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工作,但是他很满意。

  可当有人问他对我国神经外科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绩满意不满意,他的回答很干脆:“不满意。”

  他说:“神经外科是个很年轻的学科。我们面前仍有大量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所谓解决了的问题,也还有改进和发展的余地。”

  上个世纪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问世之初,国内神经外科界对这种先进技术还没什么认识,王忠诚就敏锐地把它列为自己攻关的项目。

  仅半年后,他用这一技术成功地完成了国内首例小脑血管吻合术。

  手术做得非常漂亮。病人的手术部位很深,通道狭窄。王忠诚透过10倍的外科显微镜,用持针器钳起头发丝一般细的缝合针,用极轻微的动作在薄如蝉翼的血管壁上进针。每进一针要一个小时,手哪怕有一丝的颤抖,都可能使病人致死或致残。

  这次手术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国内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然而为了推广显微手术,王忠诚不知得罪了多少不愿改变裸眼手术方式的老同事、老朋友。

  如今,谈起这段往事,罗世琪依然很有感触:“他总是比其他人看得更远,并且勇于开拓创新。”

  现在,紧邻天坛公园的北京天坛医院里,每天操着各种口音的病人和家属熙来攘往。这所王忠诚耗费无数心血的医院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中心。

  然而一个天坛医院远远满足不了所有患者的需求。为了给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王忠诚致力于在全国建立更多神经外科基地,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区市,都留下了他讲学和技术指导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天坛医院在全国建立了22个技术协作单位。

  1996年7月,贵阳脑科医院正式开业了,请王忠诚前去讲学,并为一个7岁的孩子做手术。

  谁知贵阳市当时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医院进水1米多深。由于水灾停电,事先安排的手术无法进行。王忠诚坚持说:“7岁的孩子耽误不得,就是发电也要手术。”

  一句话为孩子送来了生的希望。王忠诚历时近7小时,成功地完成了该院第一例手术。随后他连饭也没吃,又为当地150多位医生做讲座。

  王忠诚深知,要保持中国神经外科在世界上的领先位置,光靠一两个名家不行,必须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接班人。

  他亲自培养了70余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在全国近万名神经外科医师中,近一半是王忠诚带领的神经外科团队培养出来的。

  而他最常对学生讲的就是:“我希望你们拿起手术刀,在世界神经外科状元榜上不断刻上‘中国’两个字。”

  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脑血管病是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门新兴学科。刚开始,这一学科在国内无人问津,进口的栓塞材料价格昂贵。王忠诚瞄准这个难点,成立课题小组,把攻关任务交给了学生吴中学。

  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吴中学不负众望,成功研制出多种国产栓塞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广泛应用于临床后,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吴中学感慨地说:“王老师花费的心血比我多得多,只是面对成功和荣誉,他把我推在前面,自己退到了后面。”

  在今年2月因病住院之前,王忠诚一直保持着每天9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的习惯。虽然不再拿手术刀,但他依然关注着神经外科发展的最前沿,参与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亲自带多名研究生。

  这些年,他始终牵挂的就是要建一所现代化、以神经外科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搭建一个国家级神经外科研究平台,办一所专门培养神经外科医生的医学院。

  他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太复杂,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学无止境。我希望抓紧时间,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

  未惧人生无通途,唯以精诚至魂魄。这位87岁的老人透支着自己的生命,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诺言:“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发展神经外科事业,为患者多做一点事情。”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