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的演艺之路与革命
那天,他正在延安大礼堂门口的台阶上休息,准备化妆演出。忽然,毛主席出现在门前,张平激动地迎了过去,毛主席亲切地询问了他的各方面情况后,语重心长他说:“要做一个好演员、艺术家,一定要提高理论,深入群众,不然就会成为匠人,那就没有意思了……”也就在这次轰动了延安的演出活动后,由毛泽东同志提议,于1938年初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张平参加了鲁艺筹委会的工作,并成为鲁艺戏剧系的第一期学员。
1938年底,他做为鲁艺实验剧团演员兼剧务科长,参加了剧团赴山西前线八路军总部的慰问演出。此时,张平对八路军的首长和战士群众,都有过亲密地接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把许多生动的形象素材积累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这些珍贵的情绪记忆,在他日后的创作中,尤其在后半生的银幕生涯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张平不止一次他说:“这一年是我演员生活中重要的一年,我真正体验了工农兵的生活,体验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在鲁艺实验剧团,张平曾在《流寇队长》、《大丹河》以及《日出》、《带枪的人》等剧目中饰演了主要角色。
1942年,张平又听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张平明确了方向,随后,他积极参加了“鲁艺”的秧歌运动。1943年,张平主演了大型秧歌剧《周子山》,受到边区干部、群众的欢迎。1944年,由于他饰演周子山在表演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曾获得陕甘宁边区演出一等奖。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平任东北文工团秘书、副团长等职。在塞外纵横驰骋三年之久,边演出、边战斗,经受了解放战争的战火考验。1948年12月,他按照东北局加强电影工作的指示,随团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活。从舞台走上银幕,张平经历了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张平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光芒万丈》,饰演主角老工人周明英。张平第一次走到摄影机前,就是在长春市一个胡同里的破烂市进行实景拍摄;众目睽睽,没有一点舞台演出气氛,他感至非常局促不安。此刻,张平多么想回到熟悉的戏剧舞台上去。就在这进退之际,陈波儿和导演许珂热情地帮助他,使他开始了解到电影这门艺术首先要:真实、自然、接近生活。
1950年,张平在影片《钢铁战士》中饰演我军排长张志坚,这是张平在电影上的成名之作。《钢铁战士》以1946年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我解放区的生活为背景,描写我军某部一排战士在排长张志坚带领下,掩护部队、群众转移粮食和兵工厂机器的战斗生活,集中刻画了排长张志坚、炊事员老王、通讯员小刘、张志坚母亲、叛徒齐得贵等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坚贞品质、钢铁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排长张志坚是影片塑造得较成功的艺术形象。编导者在真实合理而又曲折跌宕的情节中、在尖锐激烈的多种矛盾中,让张志坚经历了各式各样的考验和锤炼,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张志坚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色,张平在饰演这一角色时,充分调动了自己在多年战斗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努力准确地把握角色的内部、外部特征,用充满激情的表演,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钢筋铁骨式的英雄形象。张平在《钢铁战士》中的表演,可贵之处是演员与角色自然有机地溶为一体,准确的形体和心理感觉,丰富而有层次的感情揭示,使张志坚这一形象鲜明强烈,真实可信,闪现出熠熠照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光彩。五十年代初期,在广大青年和部队战士中产生了广泛和良好的影响。影片《钢铁战士》曾获文化部举办的1949—1955年优秀国产影片评选故事片一等奖。并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之后,张平又先后主演了《高歌猛进》、《辽远的乡村》、《沙家店粮站》等近十部影片。
1956年,张平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训练班学习。在这里,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并参加演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小市民》、《桃花扇》等许多名剧。学习和实践,使张平得益匪浅。1959年张平学习结业,重返北影厂后,成功地塑造了《风暴》中的孙玉亮。 《风暴》是根据舞台剧《红色风暴》改编的、正面反映“二七”大罢工的历史题材影片。孙玉亮是在改编成电影时增加的一个人物。他性格刚烈、勇于反抗,早期他只能进行带有侠义色彩的自发反抗,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成长为自觉革命的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在悲壮的“二七”罢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生命谱写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篇章。